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假,全家一起游玩丽江的几点建议

(2013-06-24 21:46:46)
标签:

全家游玩丽江

带老人游玩丽江

带小孩游玩丽江

丽江旅游

旅游

分类: 丽江节假日旅游

    高考,中考,难得的暑假,带孩子一起出去游玩是很多家长一直盘算着的计划,但是,各种原因,很难实现,现在孩子终于有时间了,自己无论如何请假也得带孩子出游下,有老人的顺便带上老人一起全家出游,因此,注定家庭出游方式是7~9月份丽江旅游的主力军。


    很多人是第一次来丽江,可能对于行程安排有些不知所措,那我给一些小介意,希望能够有些用处:



    住宿

    7~9月份是丽江旅游旺季,客栈虽然不会出现爆满的情况,但是,也不是很好找;更何况,你一家老小现找住宿是不怎么方便,所以,还是建议你提前把住宿预订好,这样会很省心。



    游玩景区

    对于游玩景区,分两种情况,如果是有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和太小的小孩,那就考虑一日游的景区为妥。第一天到达丽江就在大研古城逛逛,别安排什么行程,先适宜下丽江的高原气候比较好些。


    推荐的景区有:

    1、拉市海,当然,这个行程小孩子是比较适合,但是,有老人的,那最好谨慎选择,因为,骑马是一件体力活,老人不一定适合。



    2、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的大索道就别考虑了,不过,可以安排看看印象丽江,逛逛白水河和蓝月谷,体力稍微好点的可以安排去云杉坪逛逛,海拔3000多M,乘坐索道上去即可。



    3、观音峡

    这个是比较悠闲的景点,老少皆宜;车程40分钟左右, 景区面积不大,不过也是山清水秀的,可以慢悠悠地逛。



    4、玉水寨+束河古镇或者白沙古镇,车程四五十分钟,老少皆宜,游玩过程中没有什么消耗体力的项目。



    如果老人体力还比较可以,小孩也是三四岁以上的年龄,身体素质比较好的,那可以考虑两日游线路:

    1、泸沽湖

    丽江到达泸沽湖车程比较长,将近五个小时,而且山路十八弯,一定要注意晕车的问题;海拔比较低才2800M左右,在丽江都没有高原反应的话,泸沽湖也是没有问题的,可以放心游玩!



    2、香格里拉

    丽江到达香格里拉车程四个小时,7~9月份是香格里拉最漂亮的时候,是很值得一游的;不过,香格里拉海拔比较高,要充分考虑老人和小孩的身体素质,一定要注意高原反应这个问题,可以去之前四五天,提前服用抗高原反应的红景天来预防!


    有老人和小孩,梅里雪山和雨崩这两条非常规的游玩线路就别考虑了,去了往往只会以半途而废收场,很划不来!



     出游选择的交通方式

    去景区游玩的时候,最好别参团,除了拉市海,因为拉市海参团和不参团游玩形式区别不大,去拉市海游玩最好提前联系好,了解好价格,不然,会吃大亏的;拉市海没有必要单独包车去。


    剩下的其他景区,我建议你去游玩的时候首选包车游玩的方式,因为你老老小小的参团真的不是很方便,毕竟不管是什么团队多多少少是有点赶时间的,包车的话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游玩,可以自选景区和线路,劳逸结合,不会太劳累。


    如果你带的老人和小孩身体情况不错,想省心参团的话,那一定别图便宜随便找一个垃圾团,这种团丽江古城里面到处都有,这种团只能是让你很受气花很多冤枉钱,实在划不来。


    总之,一家人出游,在选择包车和参团的出游方式的时候,别图便宜让旅途大打折扣,毕竟这样全家出游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得可贵的,何不如宁愿多花点钱,安排个靠谱的行程,让家人都玩得开开心心的,相信,这个是金钱衡量不了的!更何况,旅途中最大头的钱,来回交通费用你都已经出了,真正游玩景区的费用根本花费不了多少钱!


    希望每个父母,每个儿女组织全家出游的时候,心里动机是对老人的一份孝顺,一份对儿女的爱,而不要是一种攀比等虚荣心作怪的结果,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那这个旅程会让你有点吃不消的,因为,全家出游一趟下来,花费的费用真的不会太便宜;而如果你不想花钱,节约的安排了一个打折的行程,最后大家都玩得不愉快,一个糟糕的旅程,一个糟糕的回忆,何必呢!


    如果老人的年纪确实太大了身体又不好的以及小孩太小的,那真的不建议你带着他们远行,累了他们,苦了你自己,谈不上旅游了!


    以上信息,仅作参考,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