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路修行
一路修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04
  • 关注人气: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纳西古乐与宣科

(2012-01-16 16:33:30)
标签:

丽水金沙

纳西古乐

宣科

洞经音乐

旅游

分类: 丽江旅游景点民族风俗介绍

    纳西古乐与宣科

    纳西古乐曲目简介:
  1、《八卦》经腔
  谈演洞经行"开经"礼仪所用曲目,据考证为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廿九年(公元741年)御制的《紫微八卦舞》之音乐部分,其姊妹篇为《霓裳羽衣舞》,已失传。


  2、《笃》(笛子独奏)
  它作为丽江"白沙细乐"之第一章,早在元代即已流传在丽江。根据《白沙细乐探源》(见《少数民族乐论》1994年宣科著),它是一部融器乐、歌舞于一身的大型安魂曲,创自纳西民间。"笃"是纳西古语,意为"让灵魂洗澡"。


  3、《浪淘沙》曲牌
  谈演洞经行"十供养"礼之"香供养"礼时演奏。唐朝教坊曲牌,南唐后主李煜词,宣科填配复原。


  4、《山坡羊》曲牌
  唐朝教坊曲牌,谈演洞经行"开经"礼仪,会员上香跪拜时演奏,又名《上香调》。宣科先生以元朝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山坡羊》填入同名曲牌,称为纳西古乐研究中又一重要成果。


  5、《步步娇》曲牌
  宋朝文人音乐之一。音乐描写缠足妇女行走时的娇媚步态。


  6、《一江风》曲牌
元代北曲曲目。谈演洞经上表章及结束时,亦称《送圣曲》。曲中以大鼓演奏最具特色。

    说到纳西古乐,就和一个人离不开——宣科!
    宣科,音乐民族学家。1930年出生,他读教会小学,读原版《圣经》,学钢琴,学作曲;而丽江的私塾也很兴盛,明清时期不少文人迁徙于此,儒家文化在纳西有着厚重的积淀。饱学西书的同时,宣科也看四书五经;曾经是才华横溢的指挥家,那时傅聪被誉为白马王子,而宣科则是黑马王子。不过因为父亲属于“专政对象”,他本人在21岁的时候被送进大牢,一坐就是21年,人生最好的时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 ...

 

    在纳西族中,宣科先生可以称作是东巴了,在当地人的嘴里,他成了纳西人的精神偶像,最主要是他整理出所谓的“纳西古乐”,并建立一支全由老人们组成的古乐队,把它推到了世界范围,使纳西族文化被世界所知。


    宣科退休时也只是丽江实验中学的二级教师,但在丽江,知道宣科的人要比知道政府官员的人多得多。官人一茬一茬走马灯似地换,而宣科的名声则如芝麻开花一节一节地高。
"大器晚成"已是学术界对他的共识。


   老外们口碑相传,慕名而来,他们要寻找《失去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而宣科先前宣称"香格里拉在迪庆"而后又说"香格里拉在丽江";而宣科在国外更是豪言不断:中国在丽江!

 

    宣科是丽江的一个疯子,疯子的特征是,天不怕地不怕,什么话都敢说,关于这点,丽江人早就适应他了。
  于是有人说宣科太狂了,正照应了他的那句——骄傲使人进步!


    要不是96年的大地震,中国究竟能有几个知道丽江的人?本来都是赶来救灾的,来了才发现,原来这里居然还有一个巨大的历史宝藏!
    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没有我宣科就没有纳西古乐",虽然夸大其词了,但是,也是有几分道理的!


    1988年7月21日,宣科发起重建了由十几位古稀老人、十几样稀世乐器组成的"大研纳西古乐会"。

 

    在宣科正式恢复古乐社之前,演奏纳西乐的老人们只是每个月聚在一起玩玩,他们是屠夫、裁缝、皮匠、养羊人、种田者,宣科改变了纳西古乐和他们的命运。


    最早的纳西古乐会收费的方式是,每当演奏完了,就有人拿一个纸盒子,走到每个人的面前,更多的人是想凑一点钱,自带干粮,轮流聚集,消磨时间,快乐地演奏古乐,但宣科却把它做大了!


    与其说没有宣科便没有纳西古乐,不如说宣科启动了一个年收入过千万的民族文化产业,这比争论谁家正宗更有实际意义。


    丽江纳西古乐,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历史!
    老房子、老礼数、老规矩、老味道在一个边城被保存了下来,是因为这里不那么发达,不那么“与时俱进”,是因为这里的人们依然认定这些老旧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而这些老旧的东西在它的原创地,已经被翻来覆去地反思、批判、扬弃了不知道有多少个回合,那里的人们甚至把它当做扑向现代化的负累,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今,自以为现代化了的人们又反过来对这份古和旧趋之若鹜,迅速把丽江变成一个热得不能再热的旅游焦点。

 

    宣科,到底有没有把纳西古乐炒了!?
    云南的很多地方都有洞经音乐的,洞经音乐是一种传统道场音乐。
宣科的官司是因为,其一把纳西古乐的挖掘成果据为己有,其二用过度的商业包装,使古乐失去原味。


  不过反过来说,没有宣科,洞经音乐早就消声匿迹了!宣科的成功,才使得各地重新重视起洞经音乐来。


    宣科在很大程度上对丽江的旅游,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我们无需排除其中的商业性,一种文化得以世代相传,繁衍,都离不开商业的支持,这一点他没有做错。


    没有所谓的商业炒作,这些古老的东西不可能被更多的人注意到它的价值。纳西古乐,如果没有宣科亦庄亦谐的“脱口秀”,如果没有他合于市场营销法则的推广(包括利用一些政治人物作为招徕),究竟会有多少人知道它,走进它?被火热的现代生活鼓噪的当地年轻人还愿意学习和继承这一门古老的技艺吗?


    至少是,宣科出名了,纳西古乐才出名了。不是纳西古乐出名了,宣科才出名的!

 

    总之, “纳西古乐”和“东巴象形文字”一样,都是今天商人的智慧的结晶。不然,仅靠那屈指可数的几个老东巴来发扬光大,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比起来,丽水金沙和印象丽江,纳西古乐已经算是保留得很原生态了!不然,以宣科自己的资本,随便都可以把纳西古乐更加规模化,更加商业化,至少去听纳西古乐的人,还是知道自己是去听什么内容,是感兴趣而去的!丽水金沙和印象丽江,通过旅行社的包装来推广,因为,它们本来就很适合更加商业化!


    宣科,哀叹道:丽江已经死了!
    丽江是这样的热闹,可宣科却说它已死。这句话由谁说出来都没有由他说出来更让人心惊肉跳。让人不得不联系到 “发现周庄”的陈逸飞也曾痛苦地说:“我把周庄给害了。”

    现在居住在丽江古城里的,90%都是外地人,当地人把铺面房租给这些外地的生意人,自己搬到远离古城的地方,盖别墅奔小康去了。


    如今的丽江确实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它的精髓在哪里呢,被所谓的艳遇的酒吧文化充斥着,在混乱地浮华背后,我们只看到满目的创伤,今天如此出名的丽江,让人觉得很没有“底”!


  在无兵祸、无天灾的时代,同化和毁灭一种古老文化没有什么比市场经济、商业游戏更有力、更彻底了!


    一个美丽的丽江——被发现了、被热爱了,被毁坏了、被抛弃了。这是一个很诡异的循环,荒唐又合乎逻辑,在得失、成败、存亡、绝续的两端,一定有一个最合适的区间,只是它的弹性很小,需要我们小心保持一种平衡。


    宣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丽江的资源来宣传自己,但是,发展到今天的丽江的出名真的和宣科离不开,至少在国外宣科为丽江的宣传功不可没!只是,时至今日来丽江旅游的人当中又有几个人知道宣科,就算知道有纳西古乐,也有可能不知道宣科这个人!

 

    演出场所、私人住宅、儿子命案,一切都可以用“钱”搞定,但是,在中国,这些还不常见吗?至少,他会把赚的一部分钱捐献给学校,成立助学基金!


    古乐会老人的数量每年以1.4人的速度在减少,他们在音乐中,在千百年前的空气中走完了自己的历程。宣科自己已八十几的高龄,让人不得不为纳西古乐的未来堪忧——纳西古乐,在被世人重新发掘后的今天,在更多人的关注下却似乎已然将要走到了尽头。


    纳西古乐,我是听不懂的,就比如东巴文,真正会写会看的又有几个,但是,庆幸的是现在的丽江小学有堂纳西语的课程!


    对于宣科以及这群,为纳西族保留了自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人,很是敬佩!


    以上图片以及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