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富:时评不应一味快餐化
(2013-05-18 13:21: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问.茶.茗战 |
缺乏持续性的舆论监督,其监督效果自然十分有限。缺乏理性、深入及持续监督的时评当然只有“一天”的价值,很难摆脱“快餐”文化的宿命。
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三,评论员过于“专职化”。在文学家眼里,时评是艺术含量最低的文学作品;从学术角度而言,它已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术成果之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已明确规定它不是“成果”,尽管严谨、深入的时评与短小精干的论文之间本无太大区别。
正因如此,本该由各类不同专业人员就各自专业领域内的时事而撰写评论文章的事宜,只好由为数不多的“全能型”职业评论员或近于专职的特约撰稿人“包揽下来”。可是,毕竟“术业有专攻”,再优秀的评论员、撰稿人也难在自己没有积累的领域快速写出真正优秀的时评。
鉴上,笔者认为:
第二,时评应少一点就事论事,多一点大主题纵深分析和持续关注;少一点对极端事件、尤其是极端负面事件的“看客”心理和尖刻批判,多一点“主人公”心理和建设性意见。
第三,高校、科研院所及文艺单位应积极鼓励学者、文人投身时评行列之中,支持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时事问题上,发出理性、中道的权威声音,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困惑与纷争。不管怎么说,学者、文人对自己“一亩三分地”内的时事积极发声,也是其应肩负的社会职责之一。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