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玩儿哥1731044411
玩儿哥173104441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074
  • 关注人气:1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宝富:时评不应一味快餐化

(2013-05-18 13:21:10)
标签:

杂谈

分类: 问.茶.茗战

    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日中国,每天都有大量的时评类文章诞生。这些文章虽各抒己见,万象纷呈,起到了表达民意、监督政府和社会的良好效果,但也常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既多有鞭辟入里、议论生风的精品佳作,也不乏见解一般、说理欠周的平庸之作。且论争焦点很易转移,一有风吹草动,论家便会“喜新弃旧”,转移视线,哪怕老问题十分重要,且尚未真正解决。

  缺乏持续性的舆论监督,其监督效果自然十分有限。缺乏理性、深入及持续监督的时评当然只有“一天”的价值,很难摆脱“快餐”文化的宿命。

  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媒体和评论人过于抢新闻。时下媒体竞争激烈,各家媒体都想抢在别的媒体前面,一有新闻事件发生,即使尚未准确把握事件的原委,为了不落人后,也得赶紧安排或约请评论员赶写评论文章。由于事态尚在进行之中,没有尘埃落定,相关材料尚未充分披露,较难分析判断,加上时间匆促,评论员常在几乎没有细致阅读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匆匆提笔,编辑也多匆匆编排,如此匆忙出笼的时评当然难有深刻独到的分析和精准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同时,忙中有错,也在所难免。

 

    第二,理性、中道、深入、富有建设性意见的分析不足。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时评类文章就事论事有余,而对时事背后的制度及文化因素分析不足;对时事的偏激、愤青(甚至起哄、添油加醋)有余,而理性、中道不足;尖刻的批判和泛泛的说教有余,而可操作性建议不足。

  第三,评论员过于“专职化”。在文学家眼里,时评是艺术含量最低的文学作品;从学术角度而言,它已基本上被排除在学术成果之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已明确规定它不是“成果”,尽管严谨、深入的时评与短小精干的论文之间本无太大区别。

  正因如此,本该由各类不同专业人员就各自专业领域内的时事而撰写评论文章的事宜,只好由为数不多的“全能型”职业评论员或近于专职的特约撰稿人“包揽下来”。可是,毕竟“术业有专攻”,再优秀的评论员、撰稿人也难在自己没有积累的领域快速写出真正优秀的时评。

  鉴上,笔者认为:

    第一,时评虽有讲究时效的天性,需紧贴新闻,但也不能为了抢新闻而抢新闻,失去评论本身的意义。

  第二,时评应少一点就事论事,多一点大主题纵深分析和持续关注;少一点对极端事件、尤其是极端负面事件的“看客”心理和尖刻批判,多一点“主人公”心理和建设性意见。

  第三,高校、科研院所及文艺单位应积极鼓励学者、文人投身时评行列之中,支持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时事问题上,发出理性、中道的权威声音,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困惑与纷争。不管怎么说,学者、文人对自己“一亩三分地”内的时事积极发声,也是其应肩负的社会职责之一。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