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奶制品行业的下一站

(2013-05-17 12:38:04)
标签:

杂谈

分类: 精.致.无心

商业尺度反映景区文化态度(纵横) 张 毅

    日前游览西安大雁塔时惊讶地发现,就在大雁塔“腰旁”、大慈恩寺墙根,一座观光轻轨傲然横空。几分钟一趟的“空中小火车”项目将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8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文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然而,近年来,由于过度商业化而破坏人文历史生态环境格局的败笔屡屡出现。“景区”本应是以往孤立“景点”保护的升级版,是一种尊重文化生态的保护措施。由于景区建设投入巨大、投资主体多元和相关配套服务功能的需要,适度规划商业项目无可厚非。但若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则不仅事与愿违,还将招致后人的诟病。那么,文化景区的商业尺度究竟在哪里?

  首先在态度,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的谦逊与尊重。当然,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但创新尤其是在文化遗产面前的创新必须保持责任感和理性。事实证明,文化在商业冲动面前往往是脆弱的。

  其次在制度。对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能否约束商业冲动、呵护文化传承,是检验这座城市价值观、文明观和管理水平的“温度计”。各类保护文化传承的法规日益健全,但为什么还会发生上述“火车绕着雁塔跑”的现象?这些制度法规大多属于“景点时代”的定性保护,更多强调的是保护文物遗迹本身。而当文物景点已升级为景区时,则缺乏相应的要求。

  比制度更重要的是执行的力度,最根本的还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态度。

  (原文刊于5月13日《经济日报》,有删节。原题为《商业尺度就是文化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