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国新任国务卿克里于2月24日—3月6日首访欧洲与中东九国,标志着美国开始主动调整其全球战略政策以来至今,全球各主要大国着眼于自身的战略目标与需求(或为了未来的战略布局、或为抢占有利“地形”)展开了一轮新的“穿梭外交”,而围绕在各大国周边的小国也根据情势的变化或主动跟进、或被动应对、或时而观望、或时而冒进(最典型的就是菲律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大国“纵横捭阖”,小国“乱花迷眼”。各国间“似敌非敌”、“似友非友”、“此一时彼一时”的“利益导向型”关系模式更加明显。
山人的观察结论:这种“利益导向型”的国家关系取代了一战与二战期间“结盟阵营式”的国际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复杂化的一种现实折射,也是大变局即将来临的一种信号。这种国际关系的“混沌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包括各大国对当今国际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环境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某种“不适应症状”。
到目前为止,国际局势的发展进程基本符合山人在《展望2013年》的预判。经济上,日本的安倍内阁在年初率先配合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则持续增加“量化宽松”的剂量(由去年的每月400亿美元的剂量增加到目前的每月850亿美元剂量),到本月3日,欧元央行也步美日后尘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调降25个基点至0.5%的历史新低(这是自2012年7月以来欧洲央行首次调息)。政治与外交上,则正如山人在《展望2013年》中所述的“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展开的各种各样“排列组合”切换速度与频率让人更加“眼花缭乱”。
美国国务卿上任伊始即展开对欧洲与中东的访问,释放出了强烈的“美国急于与属于同一阵营(当今国际秩序的利益既得者与维护者)的欧洲进行妥协以换取欧洲在美国其他战略方向的配合”,克里访欧的针对性与指向性非常明显:将欧美间利益交换平台推至中欧利益的“重叠区”——非洲,乘机挤压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以换取欧盟在中东地区(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降低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东亚地区甚至南亚地区配合美国的需要。此后发生的中非军事冲突的急剧恶化、塞浦路斯银行危机、北约秘书长访韩、中印边界“帐篷对峙”、穆沙拉夫回国竞选等事件应该是欧盟或暗中或明示配合美国的结果,这些事件之所以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对象国)发生,其针对性是十分明显的。当然,欧盟的配合有些属于姿态性的(比如北约秘书长访韩)、有些则是实质性的,这是欧盟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而已。
如果说克里访问中东对欧盟具有很强的导向型(导引欧盟配合美国稳定与维持中东现有局势),那么奥巴马日后访问中东对以色列施压的行径表明美国在中东方向对欧妥协的痕迹则非常明显,从而也更加凸显出美国在中东方向寻求欧盟配合的紧迫性。而最近有关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这是奥巴马去年所划的对叙动武的“红线”)的“传闻”甚嚣尘上恐怕也是美国“急急如令”般逼迫欧盟尽快兑现在中东方向配合的的信号罢了。眼看“狡猾”的欧盟迟迟不敢在“叙利亚”化武问题上配合美国将这步棋走实让以色列获得对叙利亚“动武”所需的“借口”,美国不得不拉下架子派出克里访俄,装出“万不得已”就与俄罗斯达成“叙利亚妥协”的样子。俄罗斯当然知道美国的用意,自然不愿让自己当美国的“枪”使,所以才有了克里在机场等待半个小时以及与普京见面被“延误”三个小时的情节出现,俄罗斯故意“冷落”克里一方面是因为对克里的“叙利总统巴沙尔将不会在叙利亚争端的政治解决途径中担任重要角色”这一表态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明示欧盟:美欧在叙利亚问题难以达成妥协。
既然克里访俄的主要目的装出“万不得已”就与俄罗斯达成“叙利亚问题”的妥协,而其真是意图在于以此“万不得已”来逼迫欧盟而非真正的将“与俄罗斯达成叙利亚问题的妥协”,所以美国也不敢再叙利亚问题上将这步棋给走实(真正的抛开欧盟),所以克里不得不表明“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将不会在叙利亚争端的政治解决途径中担任重要角色”,这也就注定了克里访俄是一次“自说自话”、“各说各话”的“失败”访问了。
至于中国为什么几乎同时邀请巴勒斯坦总统与以色列总理访华,山人认为这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的目的,邀请阿巴斯访华并且先期达到这是为了给欧盟阿盟释放某种信息,而邀请内塔尼亚胡随后访华这是为了给美国释放某种信息,而内塔尼亚胡之所以先去上海,故意错开与阿巴斯“偶遇”的机会,这也是美国给方方面面需要释放某种信息。所以山人从开始对很多媒体所热衷讨论的“阿巴斯与内塔尼亚胡偶遇握手”的场景不抱任何希望。从内塔尼亚胡访华前做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爆出叙利亚使用了“化学武器”(这意味着叙利亚已经踩踏了美以对叙动武的“红线”),另一件事情就是在访华前夕连续两天对叙采取“不跨境的军事打击”行动,这种“不跨境对叙进行军事打击”是一种有意模糊化处理以色列这次军事行动的“性质”(表面上看因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因为没有越境,而且官方也没有承认,所以不属于侵犯叙利亚主权的行为,但实际上以色列军方低级别的人员又承认对叙实施了“军事打击”行为,这种行为事实上又构成了对叙主权的侵犯)。
显然,中国同时邀请阿巴斯与内塔尼亚胡访华,应该是为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重新将国际社会的“视线”聚焦到中东问题最最核心的“巴以和平”上;凸显中国在中东核心问题上中国的“影响力”。而内塔尼亚胡访华的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说服中国或者求得中国对“以色列接下来对叙利亚动武”的谅解。
相信接下来以色列对叙利亚动武的“冲动”会越来越强烈,在接下来五月份剩余的二十余天,叙利亚的局势将会急转直下。从叙利亚“化武危机”的信息在媒体热炒的背景下,是美以对叙动武已经“箭在弦上”的强烈信号。有最新的新闻为证:
美国务卿克里:充分证据证明叙利亚政府用化学武器
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有充份证据证明巴沙尔政府使用化学武器屠杀叙利亚人民。土耳其也指出,有迹象显示叙利亚战事中曾使用化武。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黑海海滨城市索契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双方同意促成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举行谈判,还要推动叙利亚组建过渡政府。
克里上述言论无疑是为了成就奥巴马去年给叙利亚划下的“动武条件”。
至于菲律宾在前天利用军事能力对我同胞“悍然”实施“暴力”行为,显然是替美国在东亚地区测试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心。精心挑选“台湾渔民”下手,确实给中国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中国承认台湾渔民是中国的“国民”,那么中国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护;如果中国不采取针锋相对的手段与措施保护本国“国民”,那么台湾还是不是中国的?
下一步美国的计划很可能就是:在中东利用以色列对叙利亚继续采取不越境的“军事打击”,削弱叙利亚巴沙尔政府相对于反对派的“军事优势”,美国则对以色列给予后台支持;在东亚,美国则紧盯中国是否利用菲律宾“炮击事件”与中东的“叙以战事”的机会对菲律宾采取“军事行动”,菲律宾炮击“台湾渔民”的举动很可能就是美国诱惑中国对菲采取军事行动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