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如果你真的爱国,那么就请你别为日本的“危机公关行为”所误导、所迷惑。也许你以前选择了日系车,但从现在开始你可以不选择。山人可以告诉那些正在选择或者想继续选择日系车的人:中日必有一战!!!今天的中日关系还没有到最坏的时候(战争还没开始),所以别存有侥幸的心理。也请你们在选择日系车时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三思而行!!!当中日关系最坏的那一天到来时,也许情形会比今年更糟,如果不信,我们将拭目以待!!!
丰田称将承担反日活动本品牌被砸车维修费
北京晚报消息:“钓鱼岛事件”中,多个城市出现了日系车被打砸事件。许多网友都在热议一条消息——丰田方面今天起会对这些被砸车辆进行“车主零负担”的赔付。今天上午记者联系丰田方面了解到,确有一个“特别客户关爱活动”,但并非“赔偿方案”。
有网友赞一汽丰田此举“有担当、很感动”,但也有网友对此不屑一顾,表示纯属“因销量下滑采取的营销手法、小恩小惠”。汽车专家苏晖表示,遭遇这种意外时,保险公司都在躲。他对于一汽丰田这种站出来的姿态很赞成,没有让消费者为难。“对于日系车,部分消费者目前不是不想买,确实不敢买,有顾虑。最近,日系车销量确实下滑得很厉害。一汽丰田这么做,消费者会看在眼里,把其他日系品牌就比下去了。” 广汽丰田方面上午也表示,在厂家指导下,全国经销店将对于打砸、损坏的车辆,进行客户关爱活动,从客户的利益考虑,由经销店出资为客户车辆进行维修,甚至对烧毁的车辆进行更换。
【山人点评】这个“被感动”网友的身份可能是:本身就是丰田聘请的“危机公关人员”,企图以此来“诱导”别人;本身就是一个“无知者”,别人的一点小恩小惠就可以让他“感激淋涕”,而不知道这个“糖衣炮弹”背后的真正用心。
前不久传闻菲律宾在拉日本在华投资的企业,山人的态度就是:日本企业爱去哪里就去哪里,中国没必要担心。中国的市场是所有发达国家都“垂涎欲滴”的一个市场,因为这个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具备了全球任何其他单一国家所不具备的、也无法比拟的三大条件:人口众多,消费潜力惊人;消费和购买能力正在快速成长(印度缺乏这一条件);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日臻完善(印度缺乏这一条件)。而丰田车企之所以愿意来个“壮士断指”,给中国用户“小恩小惠”,目的无非是想留住中国消费者,继续留在中国这个未来全球最大的市场。
作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个国度,日本人深谙“欲将取之必先予之”、“舍得舍得,先舍后得”的商业道理,也深谙如何使用这种手段。唯独生活在这样一个浸淫了几千年文明的某些中华子民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点“小恩小惠”、一点小小“诱惑”,就被“感激淋涕”。说句不太恰当的话:那些被丰田的行为感动的人本身就是“贱民”。中国有关抗日战争史的教育已经搞了几十年了,各种宣传机器的“抗日宣传”也在不遗余力的开动了几十年了,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烧杀抢掠奸淫”等惨不忍睹的场景在中国人的眼前不知道过了多少遍了。但效果却非常的“悲剧”:几十年的历史教育却抵不过日本企业几千元或者几万元“诱惑”,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对待残存于中国的“贱民”,使用抗战日期对待“汉奸”的方法和手段一点也不为过,我认为这等“贱民”是二十一世纪“汉奸”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我的这种观点过于偏激,但是我却不认为。我虽然也买了车,而且先后买过两台,但我做到了不买日本车。
当我去年要换车的时候,有人力劝我买日本的丰田“皇冠”,我当时就告诉他们:中日必有一战,所以我绝不买日本车。尽管德系车比日本车贵一点,我也宁愿在换不了德系车的情况使用非日系的旧车。
爱国不爱国,首先在于你内心是不是有一股“民族气节”,而不在于其他,如果你没有民族气节的话,那么一个小小的理由就会构成你的“开脱借口”。当一个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开脱的“理由”时,那么,会有千万条理由可供你借用。
《日媒称:日本汽车企业9月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滑近一半》
东京消息:据日本媒体9日报道,在领土争端激化背景下,2012年9月日本领先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的新型汽车在华销量较去年同期下滑近一半。
据《朝日新闻》消息,日本大型汽车集团丰田汽车公司上月在华销量下滑了48.9%,仅售出4.41万辆。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田汽车9月在华销售汽车33931辆,下滑40.5%。
日产汽车集团上月在华销量同比下降34.6%,总计售出88249辆。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消息,另一汽车集团铃木汽车9月在华销售汽车16020辆,较去年同期减少42.5%。
其中,三菱汽车在华销量下滑幅度最大。据《产经新闻》数据,三菱汽车9月在华销售汽车2340辆,降幅高达62.9%。
马自达汽车上月销量下滑34.6%,仅售出13258辆。
一系列日本汽车制造商此前纷纷声称,由于在华销量锐减,10月在华工厂将减产近50%。专家将此归结为今年9月日本购买“尖阁诸岛”(即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三个岛导致的中日围绕钓鱼岛归属问题的领土争端升级。
【山人点评】上述消息对日本的汽车企业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但是对中国的民众来说则未必就是“好消息”——因为日系车在中国的销量仅仅只下降了一半而已,说明中国仍然有很多人在继续选择日系车;说明很多中国人面对日系车被“砸”的场景后仍然认为“那是别人的伤疤别人的痛”,而没想到某一天“别人的伤疤别人的痛”可能会变成自己的。
其实,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应该通过观察最初两天(9月15、16)的情形就能够判断出政府对日系车的态度。
对一个法治社会来讲,“砸车”“伤人”当然是不合法的、非理智的行为与举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倘若没有“痛苦的记忆”往往就不会产生“理智的选择”。相信中国政府也希望中国的消费者今后能“更理智的选择”。从日系车在中国的最近“销售记录”来看,“痛苦的记忆”在很多人那里算不上“痛苦”,更谈不上深刻。
希望那些继续选择日系车的人今后能“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