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经验世界:局限性及人类求知的两大路径(外证与内观)

(2012-06-28 13:42:58)
标签:

转载

分类: 问.茶.茗战
原理乎?

博主按:各位博友,近期很忙,美元文章会在7月份更新和整理。今天的文章,喜欢佛学的朋友可能有兴趣,请朋友们多提意见!

笔者在“三个世界的划分”一文中曾经以感官的局限为介入点,把世界分为三个领域:感官可以探测到的范围为经验世界;无法探知到的领域为超验世界(如耳听到的频率是特定的,超出这一范围听不到);把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联接在一起,汇集二者之共同性和作为两个世界最初根源的领域,即为先验世界。

本文探讨的是:我们面对的经验世界有何局限,为解决这些局限人类是如何应对的?

经验世界的局限体现在三个方面,即:1感官的有限性;2、人只能认识世界的“映像”而非“原本”;3、更可怕的是,世界之“映像”还可能是“幻像”。

 

1、感官的局限性

 

以眼睛和耳朵为例。

人眼所看的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90nm 780nm。这意味着:小于390nm的波长范围和大于780nm波长范围,人类眼睛均看不到。

人耳可听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20KHz)。这意味着:小于20Hz范围和大于-20000Hz范围,人类耳朵均看不到。

这对人类世界来说:我们生活中的范围,仅仅处在“可见的390nm 780nm 范围”+“可听的20Hz----20000Hz范围”,而这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世界的全部。

这意味着,对人类来说,即使是再厉害,也没有认识到整个世界。因此,人必须有自知之明

 

2、我们只能认识世界的“映像”而非“原本”

 

以苹果为例,人们所谓的苹果,实际上是其形、色、味、光滑等感知的综合。

具体过程和机制是:苹果反光进入视网膜细胞,激发了细胞的电子运动,形成原子电流,电流激发了视觉神经,神经传导到脑皮层视觉区域,形成视觉体验(形状、颜色等);气味刺激鼻子嗅觉细胞,激发细胞电子运动,形成原子电流,电流激发嗅觉神经,神经传导到脑皮层嗅觉区域,形成嗅觉体验(清香或者腐臭等);手摸苹果,手上的感觉小体等细胞组织受激发形成电子运动,电流激发触觉神经,神经传导到脑皮层触觉区域,形成触觉体验(光滑、粗糙等)。


[转载]经验世界:局限性及人类求知的两大路径(外证与内观)

 

也就是说,从苹果感知的机制和过程来看,“苹果”是感官受到刺激形成细胞电子流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本质上,“苹果”是一系列细胞电子运动的组合。在这个意义上,这里的“苹果”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于“真实苹果”的映像,即世界中那个“原本苹果”在人脑中的“成像”。

“原本苹果”是什么样的?我们只能通过这个“映像”去获取信息。而“映像”=“原本”吗?显然,在逻辑上二者不能等同。就像我们照镜子,虽然镜中的“你”和现实的“你”一样,但本质上“镜中你”不是“现实你”。就此而言,人通过感官获得的“世界信息”,又非“原本世界”本身。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两个结论:

第一,我们的“经验世界”是对“原本世界”的同构,虽然不是“原本世界”本身,但因为“同构”本质上是对“原本”的拷贝,因此,认识了“副本”也就是认识了“原本”。也就是说,人能认识世界本质,世界是可知的。人的“经验世界”依然是有意义的。

第二,我们的“经验世界”本质上是对“原本世界”的“映像”,我们只能生活在“映像中”,而不是“原本世界”中。因此,这又决定了,人不能满足于镜像性的“经验生活”,必须冲破“镜像”,寻找那个“原本世界”。换言之,人们必须超越“经验生活”,寻找真实的“原本世界”。

 

3、更可怕的是,“映像”还可能是“幻像”

 

还是以苹果为例。

苹果“映像”形成的机制表明,它由三个环节构成:原本苹果---感官刺激---脑皮层相应区域知觉体验,核心环节是“脑皮层相应区域知觉体验”。这“三个环节,一个核心”的特点意味着,苹果“映像”要形成,具有三种可能途径:

A,“原本苹果--感官刺激--脑皮层知觉体验”,这是最完整的途径,也是人们一般想到的途径。

 

B,“设置虚拟苹果情境,进行仿真性感官刺激--脑皮层知觉体验”,这同样能形成关于苹果的“映像”。若这样,那么,即使世界上没有“原本苹果”,同样可以让人产生苹果“映像”。在这里,苹果的“映像”=“幻像”。

 

C,“人为使用细胞电流刺激脑皮层相应区域,使之产生知觉体验”,虽然没有了“感官刺激”和“原本苹果”两个环节,但科学实验证明,这同样可以产生苹果“映像”(只要详细掌握产生“苹果映像”知觉对应的脑皮层区域)。在这种情形下,世界上没有“原本苹果”,也没有“苹果情境”,但同样有“苹果映像”。若此种情形存在,世界是不是很可怕?!这里,苹果的“映像”=“幻像”

 

[转载]经验世界:局限性及人类求知的两大路径(外证与内观)

 

综合来看:

若世界处于A情形,那么,“经验世界”虽然是“映像”,但此“映像”是“原本世界”的拷贝,对人类来说,没有什么负面性冲击,只要人类不迷茫于“经验生活”,时时不忘去思考和追问“映像”和“原本”二者的共性,世界的本质就把握住了。这就是人类的第一种认知途径:抽象思维体系,即寻找事物的共性

一般来说,现代科学体系,即属于此类思维,其特点是“外证式”,即不断向外部世界拓展,寻找世界的共性规律。

若世界处于BC情形中的任意一种,那么,问题就大了。无论是B还是C,都意味着,我们的“经验生活”是一种“幻像”和“假像”,我们完全生活中一种高级的游戏程序中。如何走出这种虚拟的游戏情境,寻找真实的“原本世界”呢?

从逻辑上看,要想摆脱“映像=幻像”之歧途,关键是切断“映像”的形成路径。因为它由三个环节构成(原本--感官--脑皮层知觉),因此,切断其路径的基本内容就是:封闭感官,封闭脑皮层知觉。而当感官和脑皮层知觉都被封闭时,对人来说,就剩下意识本身了。

在这个意义上,人类要走出“BC情形”,核心是封闭感官和知觉,开掘意识本身。这种思维体系就是“内观思维”这也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第二种途径斩断知觉通道,开掘意识本源,其特征是“内返式”。

一般来说,国外的催眠冥想、佛学的禅定、道家的守静笃,即属于此类思维体系,旨在寻找“原本世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