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楼市:美元资本市场的符号与利益博弈
(2012-04-30 10:16:30)
标签:
转载 |
分类: 理.乱.还乱 |
对一个刀子本质的判断需要两个条件:看刀子的功用—削东西;看刀子在谁手里—用来干什么。前者是“求真”,后者“观人”。二者合一才能判断事情的真相和本质。否则,仅仅认为刀子就是削东西的,就过于天真了。世界很复杂,刀子一旦到了杀人者手里,它就是凶器了。
同样地,对中国楼市的判断,也需要这样的两个尺度。求真---楼是干什么用的;观人—楼后面有谁。
楼是干什么的—“1998-2003年的商品化”与“2004年后的金融化”
1998年,中国楼市的布局是:100套房子,80套经济适用房,10套廉租房,10套商品房。其本质含义是:90套房子是用来住的。因此,这个时间段的房子是“商品”。
2003年,楼市的布局演变为:100套房子,80套保障性商品房,10套商品房,10套廉租房;其实质含义:90套是用来卖的。因此,2003年以后的房子是“股票”。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GDP6.6%贡献率是由房子提供的,4份投资1份是房产,100元消费50元是房子,60个行业与房子紧密相关。所以,数据指向了:房子后面是流动的货币。
就像没有任何人会认为“股票=纸”,因为大家知道后面是流动的货币。当今天,房子后面有这么多货币的时候,还有人会相信“房子=住的窝”吗?
在2004年之后,房子,本质上是“金融产品”=一种投资的工具=特殊股票。
既如此,那么:
1、商品的要素:成本、需求、供给,也对它不起决定性作用了。
2、资本的要素:货币发行量、货币流通速度,就是决定性因素了。
由此,生活中的常识:
房价*房屋数量=房子价值量,房子价值量=货币发行量*货币周转速度。
在逻辑上,两个常识相关联,可以看到:
房价*房屋数量=货币发行量*货币周转速度
为方便观察,我们给它简洁化:
房价=(货币发行量*货币周转速度)/房屋数量
也就是说:当房子被金融化时,房价,源于“货币政策”和社会提供的“房屋数量”。
在当前中国:
货币发行=1.信贷+2.外汇储备(因为中国外储的本质是:进来1美元,国内发行约21元人民币)
货币速度=1.银行准备金率(本质类似于国家安在银行的水龙头,控制银行出来钱的规模)+2.利率(本质类似于社会的牧羊人,控制把社会上的钱向银行里赶的规模)
所以,回顾2004年以来,是不是可以理解房价的趋势了呢?
同理,判断一年内房价走势也很简单了:分母=房屋数量,1年内既定,可看做常数;所以,房价就由货币政策决定,而不是什么成本、刚需。
楼后面有谁---国内资本,国际资本,政府
开发商是楼后面的第一人。但随着国家对房贷的严控,开放商本身成为符号,后面的人是两大资本:国内国际资本。
房贷被严控,开发商开辟两大融资路径:
1、债券融资:温州炒房团可以来买,巴菲特也可以来买
2、股权融资:你可以买万科股票,高盛、大摩也可以。
所以,“国内资本+国际资本”,才是开放商后面的“人”。
2010年上半年,国内房产市场从高盛、大摩等投行融资800多亿人民币。
政府是楼房后面的第二人。
郎咸平团队的数据:税费62项,约占房价30&--50%,土地出让金,约占房价30—40%。
经济学:2002年,美元贬值:
1、全球对冲资本进入资产领域,中国外储开始剧增。房产布局中,100套房子中90套房子成为“卖的”。所以,资本流向楼市,房子产成为支柱
2、美元套利资本进入汇市,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之后,8:1,----7:1,---6.3:1,一路走来,进入美元所产生的人民币流向楼市等资产领域,房子资产剧增。
3、国内经济路径:外贸导向(外汇增加)+投资驱动(招商引资),形成国内主动对美元的吸引,于是三股洪流汇聚一起,中国资产火爆了。
政治学:路径形成,反过来成为了依赖。
资本的本性:不是“合理利己”而是“嗜血”。
政府的目标:其优先性与市场的优先性分别是两个逻辑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