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蒋建科
(2011-12-24 12:59:25)
标签:
什么人只要目标明确有了冷静和坚持未来就不差杂谈 |
尖端技术买不来
“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孙家栋院士曾说过“航天尖端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接机构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走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对接机构的研制是一个全国大协作的过程,仅八院805所参与的科研设计人员就已超过100人,他们中研究员10名、高级工程师35名、博士6人。从业人员的年龄呈正态分布趋势,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40岁间,整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
面对载人航天事业的高风险,研制团队将“困难只会让我更坚强,问题只会让我更清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对研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和质量问题,不含糊,不懈怠,以“零缺陷”为目标,追踪溯源,主动开展设计、工艺和过程控制三大关键环节的再分析、再复查、再确认工作。从2006年9月,对接机构正式转入初样研制开始,五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结构热控件、鉴定件、对接能力件及正样件等共7套产品的研制,并完成了地面1101次捕获传动缓冲试验和647次连接密封分离试验。
他们在注重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立足自我研发和技术创新,掌握了对接技术的核心知识产权,拥有30多项发明专利,器件国产率达到99%,实现了中国对接机构的跨越式发展。
青春无悔为成功
16年,在这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多少人为了那一个个难题紧皱双眉,多少人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自觉地挑灯夜战,多少人在面对着儿女期盼的眼神狠心地把一个个周末献给了工作。
副总师张崇峰博士是我国最早开展对接机构研究的人员之一,他主持完成了对接机构从方案论证到飞行验证全过程的技术工作。为了琢磨发现的异常问题该如何分析和解决,他每天再忙也要坚持自己静静地沉思一会儿,他的头发因此早已花白。
805所副所长陈宝东主持完成了对接机构十项关键技术攻关和对接机构的研制工作。他经常深入一线,不断加强对产品的质量把控。熬夜对他来说再寻常不过了,原来不爱喝的咖啡现在成为一种离不开的饮料,单位第六会议室里,经常能看到他与同事们研讨问题到深夜的情景。对接机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柏合民博士,至今都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国庆节和春节,在出差的航班上小睡一会儿是他最感幸福的一件事。
在对接机构研制的16年间,以郑云青、陈萌、肖杰、张晓伟、苑会领、邱华勇、魏智、靳宗向、姚建、耿海峰、叶亮、杨新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人,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投入到了型号研制工作,无私奉献,夜以继日、攻坚克难。每当问及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投入时,他们总是淡淡一笑:“为了中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提升能力再出发
为了磨合队伍,对接机构团队坚持“以人为本,同舟共济”的协作理念,以专业和产品为横纵坐标,采用了矩阵管理方式,定期更新,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管好事。这种管理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团队因某一个人出差在外而影响项目推进的问题,也给每个人明确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团队成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接机构团队结合工作内容,由年轻人牵头,开展技术研讨,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这种把课题与科研任务相结合的做法,不仅丰富了设计思想,活跃了学术气氛,使年轻同志有锻炼的机会。
如今,这支队伍依然年轻,但技术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攻坚克难的能力不断提升。对接机构研制团队已经成为一支无愧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载人航天精神的优秀队伍。目前已从这支团队中走出副总师1名,总师助理2名,所级领导3名。
面对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的喜悦,他们表现得相当的淡定和冷静。对接机构的研制人员正按照我国载人航天三走的战略要求,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的研制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