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厚明《少年作文知识讲话》

(2016-08-28 17:18:28)
标签:

刘厚明

儿童文学

读书

分类: 书的纪念碑系列

http://s9/bmiddle/001T90X1zy74qD6qULC98&690

迈出青年门槛后,类似写作(作文)“指南”这种书我就很少看了,名气大些的,也多是浏览一下。要说原因,可能是到了这个年龄,许多观念已经形成,包括写作方面,不再需要这类东西来支撑了。再一点,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刘厚明这本小册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我甚至认为,写作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本书已经讲透彻了,后人再讲,不能说狗尾续貂,也是重复,是注水。于我,好像真有点曾经沧海的意味。这也有些像厦门大学谢教授在谈中国当代史研究时说的,以现有材料来看,应该说的话前人已经说尽,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寻找新的材料。

《少年作文知识讲话》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作家刘厚明为高小、初中学生写的一本比较系统讲解作文知识的书,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我看这本书是在小学四五年级。我邻居家有个小书架,我借过《高尔基短篇小说选》、《迎春花》、几本没有头尾的杂志、建国初出的精装本《旅顺口》也翻看过。但要说对我影响大的,还是刘厚明这本百余页的小册子。借了还还了借,前后有四五年。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此书的一些观点,印象仍很深刻,也可以说仍以某种形式,比如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我简单说几点。一是“观察生活”。作者要小读者们生活中要善于“看、听、想”。此前,我已建了个小本子,记些自己观察的事物了,那之后更明确了方向,做的也愈加自觉。有几册我还起了名,如“生活札记”一类。时间久了成了习惯,以后下乡、回城工作都坚持着。这期间我始终记日记,多年前喜欢“越缦堂日记”的形式,在每天的日记下面,另记一下其他如感慨、杂事等,近年来又自以为有了些阅历,加之懒惰,这类札记就没再坚持。其实记一记益处还是显然的,起码对我们观察生活起一个督促作用。当年我读书时经常下农村学农劳动,我就特别注意观察是否有类似于金旺(《小二黑结婚》)、马之悦(《艳阳天》)一类的人,五六年级时,我还硬编了篇这方面的小文,写我们在农村劳动,发现了这样一个坏分子,于是和贫下中农一起在田间地头开他的批判会。

二是“好好写个提纲”。作者举了列宁的例子,说他写东西,都要事先列出个提纲。这个例子,可能最早是由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说的。我以后读她那本《列宁是怎样写作的》,又看到这个例子,我当时还回想起之前读刘厚明这本书的情形。我至今写东西,不论长短,都习惯写个提纲。有些大家是不列提纲的,笔随着思路走,孙犁先生写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既是如此,然后逐日在报上发表。现在一些人拍电视剧,大致也是如法炮制,但往往也能出上品。我自己试过,到底不行。

三是“多问几个‘到底是怎样的’”。写不下去的时候,这显然是个金点子了。这个点子我一直记得,但我记的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年我不太习惯作者的说法,又认为很重要必须记下来,就衍化为我自己的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至今,还包括以后。

四一点作者在书中没列专章讲述,就是勤写多练。我那时真是喜欢写,札记,日记,心得体会,成绩优秀表现在五、六这两个年级,女语文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在全班边念边分析,称我为“咱班的小文豪”。我到初二已经写过好几篇小说了。当时学校要展示“开门办学”成果出书,我即写了小说。

时光荏苒,刘厚明先生的这本小书我一直记着,也一直想买一册留作纪念。九七年前后曾在书摊上见过,因过于破旧放弃了。五六年前,我在旧书网上买了一本,因这实在是个小册子,才八十余页,就连带着买了一包书。当时手上有别的在看,这包书过了半个多月才拆,好家伙,前面少了15页之多。我知道怎么办也于事无补了,只给书贩留言几句说明了情况,果然泥牛入海。去年我再度在旧书网上买了此书。五十多年前的旧物,纸已泛黄、变脆,翻动时须格外小心。这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4年9月的修订本,印数已达190,000册。我最初看的既是这个版本(当然版次不好说)。从旧书网上可看出,此书以后又再版多次。

我们那时没什么信息渠道,对作家书以外的事情了解的很少。我从文革时的大批判中知道有本书叫《箭杆河边》,由喜欢书名而想看这本书,当然未能如愿。以后才知道刘厚明还创作了不少其他作品,那本《箭杆河边》就是他的。

些2016年8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两本书
后一篇:致谢鹿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