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龄与习惯

(2013-03-16 17:11:11)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孙犁先生晚年在文章中说,步入老年后,他就不喜欢看惊悚刺激的作品了,包括悲剧,大部头哲学著作等,而是喜爱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作品(大意)。我1980年代后期读到他这类文章时还有些不解,以为这是老年人难免的暮气。如今三十多年过去,我则认同他这个说法了。

年龄是有力量的,它对一个人的改变让我想起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可谓从容舒徐。我有些习惯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于不知不觉中改变的。比如我年少时很喜欢情感激越的作品,而后来则更倾心于谢泳、王元化那种笔调平实舒缓的。那些年还没有悬疑、穿越这些怪名目,“反特”即一词一蔽之,当时辽宁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出了本描写公安战线的纪实作品《卫士凯歌》,我自己还有一本百十页的前苏联中篇小说《在前线附近的车站》,我都是不忍释手。这二本书里多少是有些惊悚的东西的,现在就有些看不进去了。我在买书上也是这样,过去有点时间总往书店跑。现在虽说也在买,书店去的却日见其少了。这主要是因为有了网购,但与年龄也是有关系的。我觉得去书店费时不说,折扣给的也低。而网购不仅节省时间,折扣也较大。人们总喜欢说置身书店能体味到书香味,其实省下时间多看几页书,多回味一下书人书事,好像也没什么不同。我现在一般是隔段时间再去书店和旧书摊转转,感觉还是挺好的。

当然,年龄的增长,对人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这可能与个人的性情、生存环境、所受的教育有关。有些东西可以改变,有些则未必然。比如在书名号的使用上。书名号的定义是:“标点符号,表示书名、篇名、报刊名等。(《现代汉语》,胡裕树)”现在,一些人对文章题目、书籍名称,如是作了标题情况下,就会将书名号去掉(止庵新校订的《周作人自编集》即采用此种方式),从语法上讲不能说不通,但我看了总是觉得别扭。再比如,我儿时看的那些文革前出版的书刊,内文编排都十分紧凑,大、小32开本是通行开本,而现今的开本五花八门,并且薄了用厚纸垫,再是加大行距、边距,一页中印不了多少字。杂志尤甚,一个标题、图片,占上整整一页已属十分正常。翻开第一页即为目录的,除了三联的《读书》,可能再就找不出第二家了,大都是第四页才见内文,我对这些就很难习惯。我这么多年一直订着《读书》这本杂志,其实内容在我已不像早期那样适应了,所以坚持订下来,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编排方式,这也是对逝去岁月的一个怀念,不看内容,也感觉有一种温馨的东西流溢其间。我的喜欢买旧书,也可作如是观。

还有些习惯是伴随着年龄增长而时有反复的,我想这也许还是与一个人的性情有些关系。比如我对国内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早年十分着迷,后来则转向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而如今则又有些回复到前期了,感觉那些作品尽管有粉饰现实、认识人性浮浅等局限,但在关注现实的韧性上又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比如柳青、徐怀中、谷峪、赵树理等人的作品。

                                                                          2013年3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