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罗敷身份

(2010-06-11 20:07:42)
标签:

杂谈

         浅析《陌上桑》罗敷的身份

 

 

内容摘要:历来关于《陌上桑》女主人公罗敷的身份都让无数学者质疑。而本文试从结合与《陌上桑》同一时代的《羽林郎》中描写胡家女的形象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并从文学作品与创作主体的关系,以及创作主体的感情宣泄与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关系的分析,最终认为罗敷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采桑女。

关键词: 罗敷 ; 采桑女;胡家女; 艺术真实 ;夸饰 ;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在《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题为《日出东南隅行》。其女主人公罗敷,乃为赵国邯郸美女的首当代表,素称古代十八美女之一。《陌上桑》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一采桑女即罗敷不畏强权,敢于与恶势力斗争,智退“使君”的故事。《陌上桑》的叙事过程虽简单,但它里面的主要人物罗敷的身份却引起历代学者的关注和质疑。一说,如《陌上桑》中罗敷自述自己一样,为太守之妻;二说,罗敷其实只是个普通的农家采桑女,并不是太守之妻。可众多学者对罗敷的身份的看法大都倾向于后者。笔者亦然。


一、与《羽林郎》中的普通胡家女比较,她们的形象相似
 
在与《陌上桑》同一时代的乐府诗《羽林郎》中,我们可以找到点蛛丝马迹。在辛延年的《羽林郎》中描述胡女的形象也体现了一种和《陌上桑》作者描写罗敷形象时所采取的夸饰手法。“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蓝田玉是指用蓝田产的玉制成的首饰,是名贵的玉饰。大秦珠是指西域大秦国产的宝珠,也指远方异域所产的宝珠。一只发髻上戴的珠宝就值五百万钱,两个发髻就价值千万多钱。试问,一个普通的酒店胡家女有资格,有条件佩戴如此名贵的首饰吗?在《古诗笺》里,“论价近俗,故就鬟言,不欲轻言胡姬也。”类似这种采用夸张手法来渲染胡美人的手法与《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者极力渲染,临摹自己心中的那份美,是他们对极美共同追求。其实,这里的胡女和罗敷都是作者心中美的象征。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人物,又或许这样完美的人在现实中是没有的,是作者的虚构的。所以说,罗敷很可能只是作者过分夸饰的采桑女,而不是太守夫人。
 

二、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罗敷身份
 

早在秦朝就确立了讲究等级尊卑的封建制度。到了汉朝更是进一步加深这种“等级有序”等的儒家思想,更明确了社会分工。在这种做任何事都讲求等级尊卑的封建社会里,如果罗敷真的是太守夫人,为何她还独自一人出外采桑呢?仅仅因为兴趣而不顾当时的社会道德、舆论吗?而且在这个提倡“男女有别”的社会里,这样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太守夫人,会不顾身份和形象,独自一个出外采桑,还欣然面对众男众女对自己的围观,观赏。甚至垂涎自己的美貌吗?就算她自己不介意,可是她的婆家呢?难道就容许自己的儿媳妇到处溜达?在这个提倡女子少“抛头露面”的封建社会,她们的思想还未免如此超前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教育女子的方式,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有人说,调皮的她可以乔装成采桑女啊。可是乔装用得着打扮得如此花枝招展吗?所以,罗敷应该不是太守夫人。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不容许她这样的行为。

那么,在《陌上桑》里为何又出现一个当太守的丈夫呢?其实这是罗敷婉拒“使君”的“宁可共载否”的一种手段。她通过捏造一个当太守的丈夫,以所谓的“丈夫”的权势来镇压“使君”的欲望,使其知权势而退。这是一种以强制强的手段。所以太守只是罗敷虚构的一个人物形象来抵抗有权势的“使君”的,以强压强。这样,既无太守丈夫,罗敷何为太守夫人呢?

 

三、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罗敷只是一个普通的采桑女

 

如果是把罗敷当作一个普通的采桑女,有人会感到疑惑。因为从《陌上桑》中对罗敷衣着的描述来看,罗敷应该是个十足的贵妇人。那么,先来分析《陌上桑》中描写罗敷的衣着的语句,“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如果罗敷只是普通的农家女,她能有如此华丽的服饰,贵重的珠饰吗?其实不然,《陌上桑》中的罗敷其实只是当时作者理想化的人物,美的象征。为了美化心中的人物,作者就过分夸张罗敷的外貌,乃至衣着,极力把罗敷推至极美的层次。可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呢?这也与当时普通文人的普遍心理有关。因为在汉代很多有学识之士虽满腹经纶却得不到赏识,可他们无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就借助诗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看到的罗敷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罗敷,而是作者理想化的罗敷。在《中国文学史》亦有载:《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造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理,写《陌上桑》的诗人就是借自己的笔触描摹一个完美无缺的罗敷来寄托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从《文学理论》中艺术真实的角度来看,“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诗人正因为在迷茫的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寄托,才极力营造一个无论是在内在,还是小到在外表的衣饰上都必须达到他想要的完美,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从文学的抒情和宣泄上看,这也是作者感情上的宣泄,正如南朝文人钟嵘说,写诗可以“骋其情”一样,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

综上,我认为罗敷不是太守夫人,只是一个平凡的采桑女。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古诗笺》清,王世选,闻人笺,上海古籍出版社

[4]《汉魏乐府》陈晓注选,珠海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