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青体”像是对诗歌式微的另类讽刺

(2014-11-14 08:32:30)
标签:

杂谈

                                           “乌青体”像是对诗歌式微的另类讽刺
        这两天,诗人乌青在微博上又火了,近似于废话的几句话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诗歌。在他的诗作《假如你真的要给我钱》中,一组银行账号就成了一首诗,而在《月下独酌》中,整个引用了李白的《月下独酌》,只在结尾加上一句“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然后也成了诗。这种极度白话的诗歌,让很多网友直呼“读不懂”,还有网友调侃“我也要出诗集!”
        虽然众说纷纭,但看了乌青的几首诗后,笔者感觉并无太多不妥之处。既然让人不知所云就如同浑水、泥汤的文字都可以称作诗,那这直白的近似于白开水的文字,为什么不能称作是诗歌呢?不管怎么说,“乌青体”都应该也算是一种诗体。甚至在我看来,“乌青体”更像是对目前诗歌式微的另类讽刺,或者说它就是一种讽刺诗。
        诗歌式微,目前陷入困境,这是一个谁也不能改变的现实。《诗经·国风·邶风》中有一首诗,叫《式微》。诗中说:“式微,式微!胡不归?”这句诗,用到现在的诗歌身上很是恰当。我很愿意在今天的环境下这样解读这句诗:“天黑了,天黑了,诗歌啊,你怎么还不回家呢?”其实,“式微”在《诗经》中的本意就是天快黑了的意思,而目前的诗歌,不也正如同在天黑之时彷徨无助的路人吗?所以,我们很多喜欢诗歌的人,是希望诗歌回家、回到它辉煌时刻的。
        但问题是,怎么才能让人们喜欢诗歌呢?怎么才能让人们注意诗歌呢?怎么才能刺痛诗歌和诗人让他们迷途知返呢?诗歌本来自民间,所以应该让普通百姓读懂、喜欢。但如今诗人的诗歌,又有多少是来自于民间且百姓能读懂的呢?怕是很少。如今诗人的吟唱,更像是“自斟自饮”般的自娱自乐,充其量是为了发表或者让文学评论家评论。至于想让更多的读者看懂,没什么人会理会。所以诗歌的式微,是自找的,甚至是自寻死路。前不久出现了几位“农民工诗人”,这是一个好现象,农民工写农民工的生活,估计农民工才会看,可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呢?
        这种形势之下,苦口婆心的劝慰是没有什么用处的,那还不如“棒喝”、刺痛和阵痛。我们读惯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为诗是这样美的;我们看惯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以为诗就是这么玄奥的。可我们的先辈,更写出过“坎坎伐檀兮”和“硕鼠硕鼠”,今天还有人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几乎没有。人们都忘了诗歌最根本的目的——让人读懂、让人喜欢。既然如此,干脆就让你们看看最“废话”、最“白话”、最让人“忍无可忍”的诗。那么,读诗的人做何感想,写诗的人又作何感想?这种莫大的讽刺,说不定会让读诗的人和写诗的人好好思索一下:我们这个号称诗歌国度的诗歌,究竟怎么了?
        也许,乌青的本意并非如此,他或许就是一种恶搞,或许就是一种别样的发泄,甚至就是一种炒作。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很多人把“乌青体”理解成对诗歌式微的另类讽刺,那“无心插柳”的效果也很不错!

联系QQ:622005059 微博:http://weibo.com/jiangbojing 微信号:jiangbojing-2014 微信公众号:jiangbojing20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