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2020-07-09 16:33:07)
标签:

为人处世

庄子的智慧

分类: 无学道人的幸福课堂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功课,更是一种智慧。一个人如何为人处世的背后是他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

《庄子》就有一篇专门描写为人处世的文章叫《人世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庄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庄子.人世间》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徒弟颜回准备到卫国去,孔子问他去卫国作什么?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轻又办事专断,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轻率的役使百姓大量死亡,所以我想用先生您教诲我的方法改变他,并帮助他治理国家。

孔子说:你这样恐怕到了卫国就会遭到杀害啊!修养高深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方才去帮助别人,如今你自己的道德修养方面还没有什么建树,怎么还敢到暴君那里推行大道呢?道德的毁败在于追求名声,智慧的表露在于争辩是非。名声是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慧是互相争斗的工具。两者都像是凶器,不可以将它推行于世。一个人虽然德行诚实笃守,可未必能和对方声气相通,一个人虽然不争名声,可未必能得到广泛的理解。勉强把仁义和规范之类的言辞述说给暴君,这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害人。害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伤害的呀!况且,假如说卫君喜好贤能而讨厌恶人,那么,哪里还用等你到了才有所改变呢?你真到了卫国也只能不向卫君进言,否则他一定会抓住你偶然说漏嘴的机会向你展开争辩。你必将眼花缭乱,而面色佯装平和,你说话自顾不暇,内心也就姑且认同卫君的所作所为了。这样做就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可以说是错上加错。如果你未曾取得信任就深深的进言,那么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面前的。

所以,为人处世的第一条就是自知

知道哪些事非我们所能决定的,知道哪些人非我们所能左右的,知道我们自己德行如何,知道我们的能力怎么样……这样我们才知道哪些事是我们可以做的,哪些事是我们不可以做的,从而避免了将自己置于危险而难堪的境地。

而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种自知之明,像故事中的颜回一样,固守一己之见,却又对所要面对的人、所要进取的事不甚了了,甚至一无所知,这样的为人处世势必会将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被孔子当头一棒,颜回倒有些不服,他又说:我外表端庄虚豁,勤奋努力始终如一,这样就可以了吧?”孔子说:“哎,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猛暴烈盛气凌人,而且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违背他,他也借此压制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每日用道德去感化他都不会有效,更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他必将固守己见而不会改变,表面赞同而内心里也不会对自己言行做出反省。颜回说:“那我就内心秉正诚直而外表俯首屈就,内心自有主见并处处跟古代的贤人作比较。”孔子说:“哎,怎么可以呢?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虽然固陋而不通达也没有什么罪责。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而已,又怎么能感化他呢!你好像事太执著自己内心成见的人啊。”

所以,为人处世的第二条就是无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见,都有自己的观点与执著。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做事达不到效果,大多源自我们内心的执著。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一个,总以为自己是最正确的一个,却不知道正是我们的执著让我们处处招敌、步步维艰,甚至可以说,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与挫折都源自我们的执著。

 

第二个故事是叶公子高的故事。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向孔子请教:“楚王派我去齐国,责任重大。齐国接待外来使节,总是表面恭敬而内心怠慢。平常老百姓都难以说服,何况要说服诸侯呢!所以,我心里十分害怕。我早上接到国君的诏命到晚上就得饮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如果事情办不成功,那么必定会受到国君惩罚;如果办成功了,又一定会忧喜交集酿出病害。我还没有去真的做事,就已经有了忧喜交加所导致的病患;事情假如真办不成,那一定还会受到国君惩罚。成与不成这两种结果,我都不足以承担,先生大概有什么可以教导我吧!

孔子说:“天下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天命,一是道义。做儿女的敬爱双亲,这是自然的天性;君子侍奉国君,这是人为的道义。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做臣子的原本就会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并忘掉自身,哪里还顾得上眷恋人生、厌恶死亡呢?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着意回报呢?

所以,为人处世的第三条就是无求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患得患失、心神不宁,就是因为我们心中有求。佛说:有求必苦,当我们带着目的,带着追求去跟人相处,去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便注定如故事中的叶公子高一样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如果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怀一颗赤诚之心,无一丝私心杂念;如果我们做事的时候只顾耕耘莫问收获,享受的是过程而非结果;那还会有什么令人担心的呢? 

自知、无执、无求是庄子跟我们分享的前三条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三条还是比较容易被我们理解和接受的,但后面的两条原则就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了。

为人处世第四条是无我

无我可以说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这又是怎样一种境界呢?庄子在第一个故事的最后描述了这种境界。前面颜回所说的被孔子全部否定,所以他只好继续向老师求教,询问到底该怎么做。孔子对他说:“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颜回说:“我家境贫穷,不饮酒、不吃肉已经好几个月了,这算是斋戒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斋戒,并不是“心斋”。”颜回说:“那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颜回说:“我不曾禀受过“心斋”的教诲,所以确实存在一个真实的颜回;我禀受了“心斋”的教诲,我便顿时感到不曾有过真实的颜回。这可以叫虚无空明的境界吗?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已经十分透彻了。我再告诉你,假如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又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卫君采纳你就阐明你的观点,不采纳就停止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那差不多就合于“心斋”的要求了。

这个“心斋”的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佛家的觉悟境界。无我就是没有了主观意识,没有了主客观的二元对立,物我、天人完全合一。没有了我,也就没有了我所执著的,或者说也就没有了执著,也就没有了主观的追求,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接受,也就没有什么不能理解,也就没有什么样的人不能面对、交往,也就没有什么样的结果不能承担、不能接受。如果我们跟任何人相处,做任何事,都能有一种无我的状态,哪还有什么问题?哪还有什么烦恼?

庄子为人处世的第五个原则是无用

石匠到齐国看到一棵大树,又高、又大,可以用它造十几艘船,观赏的人很多,这位石匠却瞧都不瞧一眼。徒弟问他为什么?石匠说:“不要说它了,它是一棵什么用处都没有的树,用它做船会沉没,用它做棺材会容易腐烂,用它做器皿会很快毁坏,用它做屋门会流脂而不合缝,用它做成屋柱会被虫蛀蚀。没有什么用处,所以它才能有如此寿延。

等到石匠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社树跟他说:“你将用什么东西跟我相提并论呢?你打算拿可用之木来跟我相比吗?那些果树,果实被打落在地,枝干遭受摧残,大的被折断,小的被拽下来。正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的果子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我寻求没有什么用处的方法已经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住性命,无用也就成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真的有用,还能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没有用处的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没有用处的树木呢?

所以,在庄子看来,追求世间的“有用”会让其本身受到摧残、伤害,反而是世间以为的“无用”恰恰是得以保存自己、爱惜自己的最大用处。树木是这样,人也是如此。

庄子的无用之说有其主观性,并不一定为世人所理解,但细细想来,内涵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大部分人终生都在追求世俗之用,如金钱、地位、名声、权势……世俗之用损伤了我们的肉体、迷惑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以假为真、醉生梦死,流连在烦恼、痛苦的婆娑世界中,苦苦不能自拔,这恰是对我们生命本体的最大伤害。我们生活在人世间,跟人相处,保持完整的本体,护持我们的本性,不要被外物、外境、外尘奴役和左右,这是否才是真的无用之用呢?

庄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