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1-06-22 16:00:45)
标签:
中国鲁班学艺教学模式英国牛津大学南方人物周刊 |
分类: 教育观察 |
本文发表于《华章》杂志
摘要:
本文以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和中国古代的鲁班学艺为例进行了师徒制教学模式分析研究。文章指出师徒制在当今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教师应该尝试在教学中应用师徒法进行教学,创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师徒制教学法,让学生较好地获得知识和承传高尚品德。
一、前言
近日,我作为答辩老师参加了一个本科人力资源专业班的毕业生论文答辩,感慨良多。我觉得学生写作论文的次数太少了,看得出来很多学生还是比较有上进心的,他们喜欢研究一些问题,但是只有在学业即将结束时才有一次答辩机会。现实的情况是学生与答辩老师双向交流后,开始有一点点感悟,心中燃起学术的激情,可这时学生却已将毕业。
二、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英国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的教学方法。学校要求学生每个星期写一篇论文,然后交给导师并当着老师的面宣读和讲解自己的论文,由导师提出其中的问题,学生进行答辩。连续数年,每周一次的研究、写作和答辩,周而复始。答辩的成绩会作为学期结束的分数,影响到学生的期末成绩。学生在这样的形式下,必须每周阅读大量的文献,思考,讨论,研究,写作,以便求得创新。要想想,连续数年,每一周都要有创新,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学生训练出来后,深得老师的真传,也在该领域求得了深入的了解。
老师也不轻松,老师要给学生提出指导方向,也必须研究行业内的先进思想,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以便能够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老师还要提问学生论文中的问题,必须得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否则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老师的工作主要是:1、布置论文题目,给出参考文献,约定面谈时间2、面谈提问3、给出分数和评价。学生的工作主要是:1、领到题目,约定面谈时间2、阅读、调查、研究、思考、写作3、面谈,宣读和讲解自己的论文,接受提问,答辩4、记录老师的意见并修改自己的论文。
三、鲁班学艺故事表现的师徒制教学模式
师徒制口传身授的方式,方便教学生只能靠感悟才能学到的知识,最大可能地把师傅的手艺和品质传给徒弟。我们中国的古代师徒制教学中,有个木匠祖师爷鲁班学艺的故事比较有借鉴的意义。
鲁班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更可贵的是,鲁班还是一个具备尊师敬人、为民造福、不谋私利的高尚品德的人。我们看看其创造性和做人品质是如何被师傅培养起来的。
1、严格挑选学生是老师教学的原则之一。老师选材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德。
在选择鲁班做徒弟时,鲁班的师傅问他:“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鲁班说:“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裏;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裏。”师傅轻轻地点了点头。鲁班表露出将以这份木工手艺为自己的事业的想法并愿意利用三年的时间来学习的决心后,师傅最终收下这个徒弟。
2、在练习基本功阶段,鲁班的师傅严格按照学习的规律进行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师傅让鲁班试试鲁班自己磨好的刨子,先用斧子把一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鲁班足足干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圆又光。然后,鲁班的师傅又让他试试自己磨的凿子,要他在大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儿,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棱的,六百个扁的。鲁班又足足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把两千四百个眼儿都凿好。
3、在入门提高阶段,师傅注重鲁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模仿和实践动手能力。
师傅将知识化作形象的实物,先帮鲁班建立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师傅把鲁班领到西屋,屋裏摆了好多模型,有楼、阁、桥、塔,还有桌、椅、箱、柜,各式各样,非常精致。鲁班把眼睛都看花了。师傅让他把这些模型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专心学。
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思维习惯的养成是其日后不断深入学习学问的动力。鲁班把模型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每一件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鲁班苦学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师傅起到引路和提点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鲁班充分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4、学生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还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学会创新。
最后,师傅把模型全部毁掉,让他重新造。他凭记忆,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他一边琢磨一边做,结果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老师傅非常满意。
从鲁班学艺的例子我们看到他师傅完整的师徒制教学模式。没想到这一套方法竟然被英国的大学给学去并沿袭到现在,而鲁班的师傅的故乡却把这一套培养人才的方法给抛弃了。
四、师徒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深厚的感情
国外的大学校园里面,学生们拿着书本,低头的思索,行色匆匆,其实就是他们沉浸到学问的境界里面的表现。在如此喧嚣的社会里面,能有一方净土可以思考自己喜欢的问题,是人生一次难得的经历。难怪国外的大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是那么的深厚,工作以后赚到钱也愿意大把大把的捐献给母校。
中国文人历来强调“文无定法,文成而法立”,其实教亦无定法,教成而法立。但愿我们的教育者们能够师习古今中外各类育人法则,重温师徒制的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向牛津、哈佛等著名教育学府学习,不断从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培养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倩,你所不知道的牛津,《南方人物周刊》,2010, 第12期
2、张化万等 鲁班学艺,《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
3、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许旭(1979—),男,广东湛江人,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培训中心项目主任、硕士、专栏作家、教材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营销和教育
许程钧(1983—),男,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广告设计、动画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