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整都争不过天道

(2022-11-26 15:06:28)

怎么争都争不过天道

《道德经》最后一章,最后一句总结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谓天道,就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效法自然天地我们才能更好地自处、乃至与人相处、与世界同行。人生在世,学会不争,才能与天道契合,才是做人最高的境界。

有理智的人遵从天道顺应自然。绝不逞能叫板拗劲,更不比高低争上下论对错。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和老天争强斗狠,是莽夫之勇,是螳臂当车,终归是痴心妄想,天道的神奇,就在于本身毫不费力,却没人能挣脱它的股掌。可很多人觉得,不争是窝囊,不争得不到,不争心不快。岂不知人世间,是你的,你不必争;不是你的,你争不来。如果不该争(没到争得“分界”或已过了争的时候)你偏要争,甚至要争个你死我活,这样非但争不到,还很可能遭灾惹祸,在我的记忆中因争(违背天道)吃了苦头、败下阵来的大有人在。

隋唐演义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李元霸,力大无穷,没人能招架住他三个回合,号称隋唐第一猛将。同时,他还出身显赫,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个儿子。在一次凯旋归来的途中,空中忽然雷雨交加。李元霸怒不可遏,手挥紫金锤,仰头对天厉声怒骂。结果,引来一个闪电,劈死了年仅十六岁的李元霸。

A是石门镇靠建筑业发迹的农民企业家,后来转为国家干部,任石门镇经委主任(仍掌管着他的建筑队承揽着石门一带的大部分工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可谓盛极一时,是政界有职务,财经有实力名声在外的大老板,在卢龙县可称得上数一数二、哇呀哇呀式的人物,好像没人出来与其相媲美。进入二十一世纪,突然,出现了开矿(炼铁的砂石原料)热潮,石门、木井、黄岭、万庄一带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能人,合伙搭帮靠官商勾结,联合社会上黑白两道的人开矿,几年的功夫就发了大财,成了几百万上千万的暴发户。这时的A已步入了老年(反正六十多了具体多大年龄也不清楚),他看着开矿的年轻后生都当了大老板,开上了三百万的新大奔,自己还坐着二十万的旧别克,一难受,二眼红,三不甘,四心动,决定再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与他们争个上下。于是联合村里的WANG某某等人开始了疯狂的寻矿、开矿之路,这时已步入老年的A,一忘了自己年岁已高,不是当年的A了;二不知自己违背了老天爷的安排,已到了与世无争靠边退休安心养老的时候了;三决心凭借自己的实力和人脉,坚决把开矿起步晚的损失夺回来,再造辉煌。此时,A面对卢龙的矿藏资源枯竭,大多数被开罢、淘汰,仅有的几处有开采价值的矿井也被人垄断的局面,他无从下手,于是就钻窟窿盗洞到外地去联系,来了一个“十下抚宁”。就在这第十次回家的路上,于九龙山西大顾店子村南,一头撞在205国道旁的大树上,在他的别克轿车里离开了人世。

B也是石门一带有脑筋能赚钱善交际又多才多艺的知名人士,原来是民政局下属单位的合同工兼任石门木器厂的负责人,企业改制后由他承包,在205国道旁十几亩地的大院里做起了收废旧门窗木料兼木器制作的买卖,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已经退休)。一天,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老文友(其中一个是书法家诗人祖国丰一个是画虎专家马瑞军一个是农民诗人马瑞文现在都八十的人了,我们还时常在一起聊天交流)找到他,一是劝他,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候,就该放放手,歇歇脚,让让位,享享福了,别再没时没晌地忙活了。二是约他参加我们的老年活动,发挥发挥他爱好文艺的特长,共同在一起乐呵乐呵。一上门他倒很热情的,但话一入正题,他却说:“诶呀,对不起呀,我比不了你们那,你看我这一大摊子事,哪有心事玩乐呀?趁着我有这把老骨头,还得拼那”。说这话不到二年的功夫,突然一场大火,把他院心的二十多间仓房和存放的所有旧门窗木料,大约一千多立方米,总价值二三百万元,全部变为灰烬。面对这样沉痛的教训,B不知自己没有遵从自然、违背了天道,更未发觉这是老天爷对他的警告,又租了一个比原来还大的新当院,接着干,比上次搞得还凶。再二年后的一次业务交往中,在他的院心指挥车倒退时被旧木材绊倒,等倒车司机发现后,B已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老骨头再硬也不能拼了,这时的B已是七十岁的人了。

人贵有自知自明,心贵在知道敬畏,做人最难得的就是认清自己。决不与老天争倔强,量力而行;不与天地斗巧,顺应时事。天无绝人之路,但千万别自以为是,自己往绝路上行。《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聪明人都懂得顺势而为,绝不会逆天行事。什么都不偏执,就不会有损失。所以,不要违背天道,懂得顺应时势;不要用力过猛,懂得量力而行;不要斗巧闯运,懂得苍天有眼;不要斗智斗勇,懂得天外有天;不要只进不退,懂得自然法则;不要目空一切,懂得红杠底线;不要以势欺人,懂得善恶有报;不要多多益善,懂得见好就收;不要争强斗狠,懂得因果报应;不要事事要尖,懂得不争之争。只要做到这“十不、十懂”,既不会有危险,还能收获人生的丰盈。很多沉痛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长远地看,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不争善让,反而才是互惠互利! 正如《道德经·第八章》所讲:“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一个禅师在山上修行,声名远扬,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道。一次,众人来拜访他,发现禅师挑水的两只木桶都没有装满,而且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就向禅师发问。禅师笑了笑说:“你看我这个桶里面画了一条线,每次我都只装这么多,多了就超过了我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这就是底线。就好像我们做人做事,一切都要量力而行,自己有多大能耐就吃多大饭、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也像善赌的人,摸着自己兜兜的赌注耍一样,别超过极限。”

古语有云:“知其所止,方能止于至善。”王阳明也说:“随遇而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量力,知其度,适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天下之大,范围之广,财富之多,用有限脆弱的生命去追求无限充盈的财富,那是万万不能获得人生真正幸福的。人,不仅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要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上了年纪,就要承认身体上大不如前。凡事不要逞强,不能硬撑;欲望太满,就要承认能力的不足,降低预期,而不是执迷不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问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