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假游家乡:武山——阇黎洞

(2011-08-22 19:55:23)
标签:

杂谈

   “ 阇黎洞”位于石门镇阚各庄南武山西坡半山腰,滦河东岸,紧临滦河,古称“临河洞”或“临河岩”。阇黎洞由高达50米的峭壁上的上下两个溶洞构成。其洞口自然天成,豁然而开。在上下两洞之间,有一条约10米长的通道相连,但通道较窄,仅能容一人通过。阇黎洞的洞口在下洞,洞口用条石垒有墙壁和洞门,门额上镌有“阇黎洞”3字,为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的昌黎学子魏可简主持修整溶洞时题留。洞内一些地方也多有垒砌,并建有佛龛和精美的莲花座等。此外,洞内石壁上遗有“别有洞天”等镌字。上洞有100多平方米,分有10余个形态各异的小洞,并设有北窗口;每个小洞的入口仅可容一人通过,里面能直立。该洞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它不但保存着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具有奇、险、幽等美感特征的喀斯特溶洞,而且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明代雕砌的古朴的洞门以及古代贤哲名士的题刻。http://s1/middle/672a0b45hab16cc44bc50&690

http://s14/middle/672a0b45hab16cdc65bed&690

http://s13/middle/672a0b45hab16ce45589c&690

http://s1/middle/672a0b45hab16ceb029f0&690

http://s13/middle/672a0b45hab16cf52beac&690

http://s14/middle/672a0b45hab16d5d8c4ed&690

http://s1/middle/672a0b45hab16d6cd7bd0&690

http://s15/middle/672a0b45hab16d82bf7ae&690

http://s5/middle/672a0b45hab16d95cd2a4&690

http://s6/middle/672a0b45hab16da045be5&690

http://s9/middle/672a0b45hab16db8d92a8&690

http://s7/bmiddle/672a0b45hab16dc324016&690

http://s12/middle/672a0b45hab16dcd424bb&690

http://s2/middle/672a0b45hab16df8f2901&690

http://s13/middle/672a0b45hab16e042f35c&690

http://s13/middle/672a0b45h7783b952971c&690



    对于阇黎洞,历代地方志书多有记载,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亦记之,云临河岩“在县南八十里,一名阇黎洞。壁立千仞,顶分八字。山腰有洞,逼近深潭,有小径可入,容二百余人。旁又有**十余,皆幽胜。”(其中“县南”当为“县西”之误)清光绪版《永平府志》记阇黎洞:“一名临河岩。在武山西,壁立干仞,顶分八字,洞在其腰,前逼深潭。由小径匍匐入,颇昏黑,穿而直上丈余,四壁有隙如牖(yǒu),爽垲(kǎi)可容二百人。又有小者十余,皆幽胜。辽金以来,居民多避兵于此。”民国版《昌黎县志》的记载与《永平府志》大致相同,但认为阇黎洞“一名临河洞”,并云小洞分别名“金鳌洞”、“水洞”、“织罗洞”等,“世乱民多避兵于此”。从这些记载中不难得知,阇黎洞在古代主要为“避兵”之地;后来,又被改建为佛教活动场所。

http://s12/small/672a0b45hab170ff641eb&690

    在明朝后期主持整修阇黎洞的魏可简,从民国版《昌黎县志》记凤凰城“与魏松所修临河洞俱可避兵”和“魏尚宝卿可简墓在县西七十里阚各庄西”看,其表字当曰“松”,系武山北麓的阚各庄人。县志记其“官尚宝司卿卒,生平清介,未竟厥施”;其意当为官至朝廷掌管皇家宝玺、符牌、印章的官员“尚宝司卿”(属小九卿,正五品)而逝,平生清正耿直,其才未得尽用。
    昌黎县朱各庄镇民营企业家魏会顺2010年决定出资数百万元,对“阇黎洞”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尽可能恢复其原貌的同时,使之成为集礼佛、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新景点,现已完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