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落的第一阶段下周可结束,其后的反弹弱但时间较长

(2016-12-16 22:03:57)
标签:

杂谈

     先说点题外话,还是批判沪指对散户的误导。

     11月下旬时市场曾流行一句话叫“亏损牛”,指看着沪指大涨,但手中的股票却是亏的。本周又流行一句话叫“下跌牛”,指看着沪指下跌,手中的股票却是涨的。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沪指的弊端。

     下图是沪指权重最大的10只个股,可清楚地看出,这10只股在沪指中总占比为58.16%,而沪市已计入指数的个股共864只,换言之:1.16%的个股却影响沪指58.16%。即使拿其与蓝筹指数沪深300相比,某些时间沪指甚至还强于沪深300,可见该指数的极端不合理性。上面所说的“亏损牛”及“下跌牛”,参照系均是沪指。在我的上一博文及对应微博中留反对意见者,多拿沪指说事,可见沪指之误导性——能让你在亏损中乐观。

     看指数为了什么?肯定是为了判断大势。而大势实际是有区分的,如常说的2、8行情及1、9行情等,实际上说的就是权重股与广大散户持有个股之间关系。若让你看着上证50强弱判自己手中的个股后市,肯定你不愿意,但沪指这个很偏向于上证50的所谓“综指”,又为何影响了如此多的散户?说到底,还是受媒体的长期误导所致。故我坚持将交易量占两市99%以上、分时图中又只有一根线(这才是简单平均——真正的综指)的国证A指视为“大盘”,即其相对最准确地反映出两市个股的平均状态。 

http://s3/mw690/001T7Vj3zy77eUxlTmGc2&690

     然后再回到正题,还是看国A指。

     下图是该指数的日线,图中有两个角度。第一个是规律,看辅图中那条水平线。这条线位置在3300亿上下,在图中所能表现的半年时间里,曾有过三次两市量达到此绝对地量水平,其中前两次在辅图中用垂直线表示,后一次(9月底)在此地量保持了三天,故用一框表示。第一次地量(5月下旬)前指数曾较长期低迷,故此地量后走出一波长达一个半月的上涨。第二次地量前因下跌快速而短暂,对应量萎缩也太快,因此随后的反弹时间短,幅度也有限。第三次地量前震荡回落了一个半月,且地量延续了三天,故后市涨幅大且时间长。单纯从量上看,这次缩量的速度与第二次的相似度高,但量仍未缩到位,这是我题目中回落的第一阶段“下周可结束”的一个理由,即下周才能见到地量,应在3500亿以下。同时,还是“反弹弱但时间长”的一个理由:从第二次地量后走势可见,快速缩量后量能缺少爆发力,导致后市反弹较弱,第二次弱反弹近两周后才出现一根长阳,且长阳线的量仍不及前面大跌时,这也导致一根大阳后即基本见顶。考虑到现在已近年底,资金无心恋战,下周见地量后必也无爆发力,故反弹弱但时间长。

  http://s16/mw690/001T7Vj3zy77eXqwZkP3f&690

     第二个角度是均线。若细看最后那四根K线,可看到或实体、或上影线均受到那条青色线的压制,此线是EMA144天均线。而下面那条黄线是EMA233天均线,也可看出四根大致受此均线的支撑。如果不看沪指而看国A指,那么本周后四天就不是“下跌牛”,而是8涨2跌下的两市平均股价平走略偏上了。由此我大胆预测:下周初还在此两条均线间震荡,在震荡中找到地量。若能回补国庆大假后那个缺口,分钟级别有可能出现底背离,结合地量,反弹力度应强于前述第二次地量时,但也应有限。原因在距大跌时间还短,套盘未经充分消化,故上方EMA89天线(已下行)将是较强压力。按年底资金背景,年前到此反弹应暂告一段落。年初有资金流入,届时可再起一波反弹。

     但此仍属反弹,即春节前不太可能再创新高,主要原因还是在量。由辅图可见,11月11、14号两天7千多亿的量由于政策原因短期基本无再上可能,且其后的上涨已量价背离半个多月,故这个顶部级别不小,这也是前文题目“后市回落将漫长而复杂”的一个着眼点。非上不可,必将因量能不济导致技术指标(MACD)也出现日线顶部,届时下跌将更漫长。

 

     何时才会由反弹转而走出新高?我见至少应在春节后。其一是春节后通常是资金最宽松的一段时间(节前政策性投放暂未回笼,加民间收入大幅增加);其二是届时套盘已经充分消化,即便量仍不及11月中旬初时,也已有了创新高的能力。

 

     综上:下周反弹可期,但仍应见高即减点仓。春节前反弹将一波三折,4千亿下弹起,5千亿上回落,如此反复。能把握节奏,熬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