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底对应慢牛,牛快必受挫折

(2016-04-04 11:26:11)

       本文仍以中证全指代表大盘,下面除非明示,均默认为该指数。

 

 

       自1月26号我首次发文高呼大底隐约可见后,虽曾经历2月末再次探底,我仍坚持此乃大底,终于在3月份迎来大涨。3月份涨了多少?14.64%。这个涨幅超过了去年5月份,仅次于去年3、4月份。要说此涨幅属恢复人气所必需,那么4月份就不能再如此涨法了。

 

       去年2月10号我开始连发数文呼吁慢牛以后,经历了暴涨暴跌乃至股灾,市场和管理层均痛定思痛,认识到要想股市稳定发展,慢牛之外概莫能属。但如何应对市场投机风气,营建慢牛局势,的确走了一段弯路。去年四季度,是通过月末砸盘来降低全月涨幅,结果就是今年开年再次形成大跌,说明管理层一直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强拉牛头。这样的慢牛方式,根本不符合市场规律,也势必强化了短线投机心态。刘主席上任后,从3月份开始有了些好的迹象,最明显的就是利用蓝筹尤其大蓝筹被控制在少数大机构手中,通过大蓝筹逆市场走向运行来调节牛的快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自21号两市9千亿的标志性天量大阳线后,虽中小创业板的量能其后仍居高不下,但在蓝筹尤其上证50走弱下,还是控制住了疯牛再现。其后直到本月初,2股与8股各指数在60分钟上一直在各行其是。仍以上证50为例:其自21号起就在一个下行通道中很规则地下行,而8股各指数量能虽仍在高位,但基本属高位横盘。4月1号上午,8股各指数终于出现了大跌,形态上已有破位迹象。但下午风云突变,蓝筹各指数开始返身向上,拉动8股指数止跌回升。

       总结以上可见,3月下旬至4月1号,以蓝筹调控牛速已初见效果,此说明,慢牛已具备了技术可行性。下一个问题在:管理层心目中的慢牛到底是怎样定量的?

 

       证监会某副主席在国际会议上曾发表过一番言论(也是1月份本圆弧底已见雏形后意外再次探底的最主要原因),他表态A股仍有泡沫,根据是当时位置距2014年牛市启动前还要高出15%(指沪指,折合大盘高出50%)。此观点显然过于极端,但也代表了一种官方人的态度。如果姑且按我呼吁慢牛的1月26号沪指3383点,或者该日大盘4427点算慢牛起步点,那么14个月下来指数还是负涨幅。这个起步点就很难找。或者可以有两种寻找起步点的方法:一种是以新主席上任为起步点,另一种是以今年1、2月底的两个平底为起步点。前者在管理层可视为新老划断,但不符官场规则,故后者似乎更客观一些(实际在时间上与前者也出入不大)。再结合新的调控牛速方式实际在3月份开始显形,如此按2月底为慢牛起步点更为准确。那么,3月份涨幅近15%,折合全年(仅累加,而不用累乘)也已是180%。海外最优秀的投资组合,年均也仅能近10%,可见即便考虑到国情,此涨幅显然仍属快牛乃至疯牛。故我姑妄瞎定了一个年均涨幅30%,只要能以这个年均涨幅连续上涨,A股数年内绝对领先于全球股市。不仅如此,这样的年均涨幅甚至可以吸引绝大部分资金弃其他领域而投股市,可见仍过于乐观。但落实到每月,也仅2.5%涨幅而已。

 

       我无法判断管理层心目中的慢牛如何定量,但鉴于A股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一角色定位,显然不能喧宾夺主,长期涨幅超过实体经济,从经济学角度也不支持任何股市这样上涨。那么,年均30%应已到极限,不可能更多了。

 

 

       现在再回到题目。我相信1、2月底的那个双底,不论许多专家如何不认可其技术上的根据,但此底仍属大底无疑。技术无资格妄议长期走势,正如媒体无资格妄议政策一样,前者属刻舟求剑,漠视政策对A股的强大影响力;后者是利用高层人士的只言片语夸大上纲到政策层面,实质属误导市场。我之所以相信此乃大底,是因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已不容股市再向下走。

       但反过来,股市走得太快导致喧宾夺主,有限的资金被绿叶夺走,那红花又靠什么发育?故假如我是管理层或更高层,也决不允许股市按3月份的涨速持续涨下去。还按上述已较乐观的月均2.5%涨幅,3月份已透支了近5个月的涨幅。即使考虑到市场大灾过后仍需修养生息,今年内还可以多涨一点以弥补前期股灾的超跌,上半年大盘再探一次5400点,那也不过是33%,给二季度仅留下18%的余地,月均6%。这样算下来,未来3个月,必须以一波三折形式上行,即涨多必须回落。否则以区区6%,又哪里够全月挥霍的?

 

 

       这样,才有了此文的题目:《大底对应慢牛,牛快必受挫折》。为留作后市验证,这里我做一个预言:本月上旬大盘的涨幅必不会大于2%。上旬内的哪一天若有近2%涨幅,次日必会回落。此预言留待验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