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
(2010-11-07 22:24:20)
标签:
周礼·考工记左传历代遵从千古一致校园 |
分类: 小小姑娘奋斗记 |
《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工科著作,是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我国古代的很多都城都遵从其提出的一些规划制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按照里面提出的格局建设,因此,我个人认为,《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这一观点说得太绝对了,我不是很赞同。
《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其意思是建筑师在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时,都城是边长为九里的正方形,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齐国的临淄城,城墙目前尚有残存,经考古发现,故城由大小两城构成,大城主要是平民的活动区,即住宅区,小城则是齐国的宫殿区,这种设计方式在《考工记》中是没有记载的。而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并不像《考工记》中所说的宫殿区在城中心。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4公里,周围约7公里墙,总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其边长并非九里,也不是正方形,这与《周礼·考工记》中“方九里”的说法不符。同时,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城门有八座:东门、东闾、北门、西门、雍门、稷门、扬门、虎门。诸子和后代著作认为还有其他城门:广门(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南门(见《韩非子》十过)、申门(见《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现已钻探出十座城门,这也与“旁三门”不同,而且有十条道路与城门相连(小城三条、大城七条),大城的七条大道,大多宽10余米至20米,临淄城的道路有20米宽,这完全超过了《考工记》中的规定。可见,齐国临淄城的规划并没有遵从《周礼·考工记》的建城模式。
而曲阜县鲁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公里,南北最宽处2.7公里左右,面积约10平方公里,曲阜城的城门共11座,这些都与《考工记》中所记载的不符。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规划出现了很多比较新的科学理论,列国大多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多种组合形式,打破了《周礼·考工记》中所论诉的建成模式。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这一观点的不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