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印象”-莫奈晚年作品欣赏
标签:
莫奈艺术美术绘画文化 |
分类: 艺术音乐 |
法国艺术大师莫奈1840年出生在巴黎,1872年以一幅《印象·日出》开创了划时代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西方绘画史上印象派的代表和旗手。从1883年开始,莫奈搬到了巴黎郊外的吉维尼乡村居住,购买房屋,修建花园,在田园里安静稳定生活,度过了生命的后一半,同时也继续创作艺术作品,一直到1926年去世,永远安息在吉维尼。
在莫奈的葬礼上,他的多年好友,法国前总理乔治·克里蒙梭看到棺材上覆盖着传统的黑布,说到“莫奈是没有黑色的”,一把揭去黑布,换上了色彩鲜艳的花布,这是对莫奈一生伟大艺术成就的“盖棺论定”。莫奈的一生尽管历经磨难波折,但活得灿烂多彩,正像他的画一样,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晚年和最后一刻。
为集中展示和体现莫奈晚年的艺术风格和成就,旧金山的“笛洋美术馆”近期组织举办了一个莫奈晚年绘画作品展览,也是呼应接续之前举办的火爆成功的莫奈早年作品展,我当时专门写过一篇《没有“印象”的年代-莫奈早期作品欣赏》。不同于早年和中年时期艺术创作主题和内容的丰富多样,莫奈在晚年主要集中描绘自己在吉维尼的家,尤其是他精心设计和建造培育的花园,大家熟悉的“睡莲”和“日式桥”系列就是其中最杰出知名的代表作。
此次展览的大部分绘画主要聚焦在莫奈晚年最后的1913-1926,作品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美术馆和博物馆乃至私人收藏的相关作品,包括芝加哥艺术学院、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馆等,很多还是巴黎莫奈博物馆的珍品,这次也越洋过海一起来到了旧金山扎堆展出,是非常难得的同一处欣赏众多莫奈晚年作品的绝好机会。
当时莫奈已成为了公认的绘画艺术大师,曾经游历阅览欧洲各地的老画家这时不再四处旅行漂泊,而是在吉维尼的居所安度晚年。在这一时期前后,老人经历了人生的苦难悲伤,1911年后妻去世,1914年痛失长子,加上一战对法国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牺牲,自己也和严重白内障抗争,这种疾病是画家的灾难,因此心爱的花园不仅是莫奈用来接触和表现大自然的物理环境,更是他寄托情感,平抚创伤,寻获快乐的心灵家园。勤劳种植、仔细观察、以及认真绘画填补和充满了画家孤寂的心灵和空虚的情感,在这里他把终生蓄积修炼的深厚艺术功力全身心投入在花木和池塘中,让自己的人生夕阳最后爆发出辉煌绚丽和温暖迷人的光彩。
随着春秋四季的轮流更替,莫奈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也随之变换出不同的色彩和景观,流水、小桥、花径、尤其是那一池光影中多姿多彩的睡莲,景色优美迷人,令人流连忘返,画家曾经说过“池水和光影景象让我痴迷,远超出了我目前的绘画能力,但我需要成功地表达出我的感受”,莫奈由此创作了大量的有关睡莲和各种鲜花、杨柳、日式桥、以及住宅的画作。这次展出了将近50幅相关作品。根据这次展览排列,我挑选了部分作品展示分享,全部是参观画展时个人拍照,大体分为三类:睡莲 (Water Lilies)、日式桥 (Japanese Bridge)、垂柳 (Weeping Willows)。还有几幅玫瑰和鸢尾花等花卉作品,一并放在了“睡莲”分类中,这些绘画尽管我偷懒没有写上具体介绍信息,如收藏处和年份等,但粗略按照创作时间排列,便于追随辨别大师变化中的艺术足迹。
莫奈前后总共画过二百多幅睡莲作品,分散收藏在世界各地,之前在不同地方看过几幅,这次是集中数量最多的,很难得有这么一次机会饱览众多睡莲美图,也就尽量多贴几张。日式桥也是世人非常熟悉的系列作品,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多次看过早期绿色桥的身影,这是首次见到愈加写意抽象,笔触粗犷,色彩浓厚的晚期朦胧桥作品,对照欣赏下来,可以大致看出画家手法和风格的演变。最后的垂柳系列都是画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几年绘制,作为对法国数万阵亡将士的哀悼和致敬,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出某些莫奈晚年画风的变化,除了对艺术新的理解和不同的表现手法,据说画里有些过于浓重的红色有可能是他当时白内障造成的视觉颜色,莫奈在经过眼睛手术后曾经修改过原先的画作色调。除去这些因素,莫奈晚期作品确实重视色彩力量和变化,平衡描绘和抽象表现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莫奈在晚年把自己作为印象派大师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更新定义成现代派艺术的先驱和鼻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