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2020-09-07 09:04:11)
标签:

杂谈

分类: 1.北京房山的古迹与山川
北京房山西北部
鱼洞港内的鱼洞
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北京房山    独孤走

       北京古迹群的一位资深网友,说房山有一座山洞,洞口有元代的摩崖石刻字。作为北京房山区的土著,对天然的山洞并不十分感兴趣,倒是对古代的摩崖刻字很好奇。我是本地人,怎么就没听说过呢?这位资深的群主约好两位兴趣相投的同行者,其中一位还是专业人士,他们准备前往一探,邀我同往,当然求之不得!
       位于北京西南远郊区的房山区,其西半部为我国太行山脉的余脉山地。在房山区的西北部深山里,有一个著名的山村,村子的西南有一条不太长的东西走向的山沟,被当地人称做鱼洞港(jiǎng)。鱼洞港沟的入口不远处北坡上,有一个洞口朝南的天然山洞。据本地上了些年纪的老乡讲,那里早先曾有人居住,上世纪闹日本的时候,乡亲们常进去躲避日军的扫荡。在沟西端的半山坡崖壁上,还有一个洞口朝东正对鱼洞港的天然山洞。据传说,古时洞里的水很大,水里有鱼,故称之为鱼洞。这条山沟的名字也就有此洞而来。元代的摩崖刻字就在鱼洞的洞口岩壁上,刻字中有金玉局三字。金玉局,乃元代的官署机构,刻字的人一定与金玉局有密切的关系!
        网查资料:金玉局是元代重要的官营手工业机构。其匠人的最初来源,是元世祖初年从蒙古故地迁徙到大都的工匠;元灭宋后,一批战俘和童男被元政府征为匠户。至少在元仁宗皇庆年间以后,大都城的金玉局设于金城坊的法藏寺,大致位于今北京的金融街广场一带。元代金玉局官员仕途上只能在本系统内迁转,几乎没有跻身权力中枢的可能;金玉局工匠境遇也不理想,以致有改名换姓骗取官位者。通过分析、研究出土和传世的金玉局相关石刻文字资料,可发现金玉局工匠广泛参与了元大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很多地方文化事业。
       十几年前,当地打算利用鱼洞搞旅游,对那里曾进行过简单的开发,也对外搞过一些相关的宣传。不知何因,旅游开发半途而废。不过对鱼洞的宣传,却使一些“外人”知道这里有一座不错的天然钟乳石石花非常丰富的山洞。一些非本土的户外游客纷纷踏至,并给取了“彩虹洞”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为减少游人对洞内钟乳石的破坏,既然大家都不说明其详细地址,我也就略过了。
              下两图:鱼洞港(沟)向北仰视远拍位于其北坡半山腰崖壁边的岩居洞位置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两图:鱼洞港向西远拍位于半山腰崖壁上的鱼洞位置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位于鱼洞港沟口内不远处北坡上的岩居洞,从远处看不难发现其洞口的位置。但要爬到其近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灌丛浓密,根本没有路,步履维艰。路不远,但钻进柏树林,就很难判断洞口所在的位置,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来到洞口前。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岩居洞洞口前向南俯视一下鱼洞港的沟底小路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洞口内的地上有许多鸽子的粪便。当地老乡说洞内有野鸽子,前些年还有人进去抓过,这倒是吻合。可没见到有小炕,或许是年久被人损毁了吧。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仰拍洞口内顶部野鸽的栖息处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向外拍岩居洞的洞口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向洞内拍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洞内有一个分叉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洞的尽头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岩居洞不深,也没有什么参观价值。下到沟底,走小路去往鱼洞。小路还算明显,贴鱼洞港(沟)南坡向西再转南上。至半山腰平行向西,而后转向北,又顺小沟东下,围着山坳转半个圈。小沟东下到绝壁无路,右转向南稍上即是洞口。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鱼洞港西部的半山腰向东北远拍山下的村庄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向南俯拍鱼洞的洞口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有人为省时省力,用专业攀岩的升降绳从洞口前的绝壁直降至鱼洞港的沟底,那样会比走小路从洞口上方绕过来走近好多好多。
              下图:洞口周边岩壁上用于栓升降绳的固定环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由洞口向里(西)拍鱼洞的洞内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由里向外拍鱼洞的洞口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两图:位于洞口北壁上的元代摩崖石刻字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至元拾弍年
                        正月初冬日
                        金 玉 局占
                                (以下为人名)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两图:洞口内南壁上的摩崖刻字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人名
                        至元十八年□月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至元,元代的年号。至元拾弍年,为公元1347年,至元十八年,应为公元1353年。跟金玉局有关的这几个人,不知道因何在相隔六年间的时间里,两次于此刻字。
       鱼洞即金玉局官洞,也就是有人所称的“彩虹洞”,由三厅组成,全长约八百米。一二与二三厅间有狭窄低矮的通道可匍匐爬过。
              以下贴图:洞内第一厅与洞壁上悬挂的钟乳石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十多年前,当地打算依靠此洞搞旅游开发,清理厅间通道淤泥往外运输所用的铁拖床还遗留在洞内的一边。
                下图:鱼洞第一厅内遗留下来的曾用于往外拖运淤泥的铁托床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洞内第一厅通往第二厅的狭窄通道的入口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由第二厅内往外回拍由第一厅钻过来的低矮狭窄通道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近些年厅间通道清淤施工时所遗留在第二厅内的用于放在拖床上盛放淤泥
              的铁槽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第二厅内的狭窄山缝通道与其上方崖壁上悬挂的钟乳石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第二厅内左向的一小段不长的支洞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洞内第二厅通往第三厅的通道入口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洞内第二、三厅间的狭窄低矮爬行通道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三图:第三厅的入口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以下贴图:金玉局官洞即鱼洞内最里边的第三厅内的部分钟乳石景观照片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图:看,这对钟乳石上下快连接到一起了。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下两图:天然形成的钟乳石石花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鱼洞与洞口两壁上的元代石刻
        最可惜的是,洞里第三厅内精美的天然钟乳石,留下了很多的人为破坏痕迹。被人弄走的造型奇异的天然钟乳石,后人再也无法亲眼见到近前欣赏了,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再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