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
秀巴村格萨尔古堡
到西藏去,应该对松赞干布、格萨尔王、宗喀巴大师、莲花生大师、拉萨三大寺、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藏传佛教的红教、苯教---等等或多或少地有一点了解。
由巴松措景区返回林芝市区八一镇的途中,在G318国道巴河镇去往八一镇的方向,距巴河镇很近的一处位于公路左侧上方的高台上,有一片藏地极其著名的古堡群,称“秀巴古堡“,亦名:格萨尔古堡。此次头来西藏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有关秀巴格萨尔古堡群的专题片,我很喜欢这类古迹,看后很是诱人!不想,今天恰好从古堡群旁边经过。开车的藏族小伙子也建议我们应该去看看,我当然是乐不可支呀!
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又有传说,他王是神子推巴噶瓦的化身。其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
格萨尔王,
名叫觉如。在很早以前,岭国出生一个穷孩子,起名叫觉如,这个孩子在奇异境界里诞生并长大成人。岭国英雄云集,在赛马争夺王位时,力战群雄,得胜称王,尊号为格萨尔。藏语称甲吾格萨尔纳特或格萨尔阿种。格萨尔王的一生,充满了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惊涛骇浪,为了铲除人间的祸患和弱肉强食的不合理现象,他受命降临凡界,镇伏了食人的妖魔,驱逐了掳掠百姓的侵略者,并和他的叔父晁同——叛国投敌的奸贼展开毫不妥协的斗争,赢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与幸福。《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即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格萨尔故事的源头。格萨尔自幼家贫,于现阿须、打滚乡等地放牧,由于叔父离间,母子泊外,相依为命。其16岁赛马选王并登位,遂进住岭国的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格萨尔王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格萨尔去世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其显威轶事和赫赫功绩昭示后人不断。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格萨尔王庙”。上世纪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格萨尔王庙原址上重建为“格萨尔王纪念堂”。格萨尔纪念堂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四周以墙相围,堂正中塑格萨尔王骏马驰骋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大佛,其左右两边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整个纪念堂庄重典雅,雄奇壮观,实乃凭吊览古的盛殿。
格萨尔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驱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辉业绩,早在十至十一世纪,就在我国有雪域之称的西藏高原、风光绮丽的青海湖边、巍峨的日月山下、丝绸古道的陇原大地、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美丽的孔雀之乡云南等省区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人民依然怀念歌颂着这位民族英雄。
秀巴古堡:位于西藏林芝贡布江达县巴河镇的秀巴村,也叫“戎堡”。位于尼洋河畔的左岸边、318国道上方的高台上。其西距贡布江达县的县城55公里,东距林芝市区八一镇75公里。
藏语“秀巴”意为“剥皮”。据传,很久以前该地有两座寺庙,一座为藏传佛教的黄教寺庙,另一座则为林芝地区原生的藏传苯教寺庙。因黄、苯两教派之争,苯教的僧人将黄教的教主禁锢并其将活活地剥了皮,因此该地而名
“秀巴”。现在,秀巴是西藏林芝贡布达江县巴河镇的一个村子, 秀巴古堡群占地面积约10公顷,原有石砌古堡7座,据说是按照天上北斗七星格局来排列的。其中两座因长期受风雨侵蚀而倾倒无存,现存高低不同的5个堡垒。现存的五座古堡中有3座已岌岌可危,急待进行修缮保护。古堡群建筑雄伟高大,气势磅礴,堡垒之间相隔30至50米,古堡由片石和木板砌成,中空,无顶,外观呈十二面十二棱柱状体,分九层,这既与内地传统建筑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吻合,又与西藏传统建筑风格相一致。古堡内为八角形,墙体厚约两米,并横向嵌有木板,借其可攀登至堡顶。古堡虽历经千年,却依然耸立云天,十分牢固,充分展示了古代藏民族精湛的建筑工艺,即使当代的建筑专家对其也叹为观止。关于古堡的修建年代及其用途至今众说纷纭,无法确切断定,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千古建筑之谜,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个奇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