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京房山独孤走
北京房山独孤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44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老洞

(2017-05-23 11:30:47)
标签:

杂谈

分类: 1.北京房山的古迹与山川

北京房山

黄老洞

 

       北京房山区的行政区域,西半部都是山区,属太行山脉与华北大平原的结合部。房山的山区有不少天然的洞穴,黄老洞便是其中之一。

       黄老洞:都认为是十渡镇王老铺村所辖。也难怪,离王老铺村的下罗圈(juàn)太近。这里是村与村间的叉花地交界处,迈不了几步就是王老铺村的地界儿,都说王老铺黄老洞。而外人却很少知道,它确实是属于栗园厂村的地方。

              下两图:东西向陡直的狭沟中,下向黄老洞方向的古道。

黄老洞

黄老洞
                下图:位于古道边北侧崖壁下的天然浅洞。
黄老洞

 

                下两图:向西俯拍位于狭沟中古道北侧崖壁下小柏树边去向黄老洞洞口上方道士坐化小

              房子处的小路。

黄老洞

黄老洞
                下两图:向北拍黄老洞洞口左(东南)上方道士坐化的小房子。
黄老洞

黄老洞
                下图:道士坐化的小房子中残留的几块木炭。这大块的木炭是做什么用的呢?
黄老洞
                下三图:小房子内的乱石中残存的道士遗骨---两节椎骨。

              据说,小房子内的道士遗骸早在上世纪中期的“破四旧”运动中,被人抛下西侧

              山沟。小房子内没有烟熏的痕迹、乱石堆下也没有木柴燃烧后留下的木炭碎

              屑与灰烬。观察残留遗骨的颜色、质地以及剖面,没有焚化过的迹象。

黄老洞

黄老洞

黄老洞
                下两图:由北向南拍,南北向大沟的东壁上道士坐化的小石头房子。
黄老洞

黄老洞
                下图:古道向西下至东西向陡沟与南北向大沟的交叉口前,古道北侧有去向右

             (西北)上方的不明显小路。

黄老洞
                下图:走不明显小路斜向西北上一小段,到向北转弯处是已塌毁的黄老洞古道。
黄老洞
                下图:站在东西向大沟的东壁上向南拍位于大沟南端的台地。
黄老洞
                下图:向北拍黄老洞前的南北向大沟北口与远处半山腰上的六石路。
黄老洞
                下图:向北拍南北向大沟东壁上去向黄老洞洞口的一段石砌古道。
黄老洞
                下图:向北偏东方向拍南北向大沟的东壁上位于黄老洞洞口上方的平台前石砌护墙。
黄老洞
                下四图:向偏东北方向仰拍朝向正西的黄老洞洞口石拱券门与石券上的匾额。
黄老洞

黄老洞

黄老洞

黄老洞
                下两图:由黄老洞石券门口向里拍。

              这石券门与洞口间的一段空间,曾经存在过棚顶。为了便于描述,就把这里叫做黄老洞

              第一厅吧。

黄老洞 

               下图:黄老洞第一厅内的北侧洞壁下有东西向长条形石砌平台。

黄老洞
                下四图:石券门与洞口间上方的石壁上有人工凿成的石窝,用于插入固定棚顶的横梁。
黄老洞

黄老洞

黄老洞

黄老洞
                下图:由黄老洞的洞口向外回(西)拍石券拱门。
黄老洞
               下图:由黄老洞的洞口向里(东)拍黄老洞第二厅。

              第二厅的南北两侧顺洞壁是两盘长条形的火炕,烧炕用的炕洞皆在火炕的东端。

黄老洞
                下图:黄老洞第二厅内向外回拍。
黄老洞
                下图:向里(东)拍隔开黄老洞内第二、三厅的第  道石砌隔墙。
黄老洞
                下图:向里(东)拍黄老洞内第  道隔墙北端与北洞壁间留出的进洞小门口。
黄老洞
                下图:向里拍黄老洞第三厅。
黄老洞
                下图:由第三厅向外回拍黄老洞内的第  道隔墙。
黄老洞
                下图:向里拍黄老洞内隔开第三、四厅的第  道墙。
黄老洞
                下图:向里拍留在第  道墙北端上的进洞小门口。
黄老洞
                下图:向里拍黄老洞内的第四、五厅。
黄老洞
                下图:第四厅内向外回拍黄老洞内的第  道隔墙。

               墙的顶端上有方形的小通气孔。
黄老洞
                下图:向里拍已经塌毁的黄老洞内隔开第四、五厅的第  道石砌隔墙。
黄老洞
                下图:由黄老洞的第五厅内向外回拍。
黄老洞
                下图:向里拍隔开黄老洞内第五、六厅的第  道隔墙。
黄老洞
                下图:向里拍留在第  道隔墙上的进洞小门口。
黄老洞
               下三图:过黄老洞内的第  道隔墙,是较为狭窄的向右(南)转弯通道。洞壁上垂下

              形态各异的碳酸盐钟乳石。
黄老洞

黄老洞

 

 

黄老洞
                下图:向东俯拍狭窄通道边由东向南转弯处的石砌小平台。
黄老洞
               下图:洞壁上的小支洞。
黄老洞
                下图:狭窄的通道内由北向南俯拍建在黄老洞第六厅西端炉灶残垣。
黄老洞
                以下三图:黄老洞内狭窄通道南北向段的东壁上自然形成的天然“自来水”盆。

              由洞顶、洞壁岩石中过滤析出的净水自然保存在天然形成的水盆中,溢而不流。

黄老洞

黄老洞

黄老洞
                下图:向南进口东(左)拐而入黄老洞第六厅内,由东向西拍位于这座“厨房”西端的

               炉灶。

黄老洞
                下图:向内(东)拍已部分坍塌、隔开第六、七厅的黄老洞内第  道石砌隔墙。
黄老洞
                下图:向东(里)拍建在黄老洞内第七厅正中央的四方座、上两层为圆台的三层坛台。
黄老洞
                下图:由第七厅内的坛台北侧向里(东)拍隔开第七、八厅未垒砌到洞顶的第  道半

              截矮隔墙。

黄老洞
                下图:向西回拍黄老洞内建在第七厅中央的坛台。
黄老洞
                下两图:被损坏散落在第七厅地上的坛台石件。
黄老洞

黄老洞
                下图:向里拍黄老洞内的第  道隔墙。
黄老洞
                下图:向东(内)拍黄老洞内的第八厅。
黄老洞
                下图:由黄老洞第八厅内向西(外)回拍。
黄老洞
                下图:向南拍位于黄老洞内第八厅东端南壁上、开在第  道小隔墙正中、进入第八厅

               南侧的第九厅内的小门口。

黄老洞
                下图:由进入黄老洞的小门口向左拍第九厅的东半部。
黄老洞
                下图:由黄老洞内位于洞底尽头的第九厅东端向西拍该厅的西半部。
黄老洞
                下图:在黄老洞的最深处尽头---第九厅内由西向东拍。
黄老洞
        黄老洞,位于北京房山区十渡镇栗园厂村西南、王老铺村西北两村交界处的南北向大沟东侧崖壁上,属栗园厂村界所辖。其下距大沟沟底约有二、三十米,洞口朝向正西。洞体总的走向西北---东南,由洞口到洞底总长约百米,有两处向正南九十度转弯。洞口略高于洞底,高差不大,不超过10米。

 

附录:

这是网上的一篇有关黄老洞的文章,现粘贴于后,以便读者赏阅参考斟别。

 

       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王老铺洞穴众多。可谓山环水抱、虎踞龙盘之地。而从至高点庞家坨开始一道山梁隆起,像一条巨龙奔腾而下到离山脚百余米处忽又平坦开阔,像龙头向前方平缓伸出。当地人称之为“大酥子”,其下是百余米的悬崖绝壁。然在绝壁中间有一山洞,人称“黄老洞”。据说当年有一姓黄的道长在此出家。“黄老道”何许人也?从何而来又向何方而去?无人知晓。倒是在此涅磐的栗道长和在此地出家的“二老道”为人们所熟知。

       黄老洞,洞口为半圆形石拱门,白灰铺底,门券为红色。内部结构颇具特色,该洞长约百米,几乎成平直方向,且有规律的时宽时窄,共有十二截,就像有人加工而成。这种巧夺天工自然形成的景观,实属罕见!因此有人称之为“十二截大洞”。

       洞口上方有一天然石塘,在石塘内依山就势盖有三间石板房,雕梁画栋,那就是道士的住所,也是道观。由于房子建在凹进去的石塘内,遮风避雨,虽历经多年仍完好如初。

祖辈们记得:有一姓栗的道长,名叫栗凤年,房山长操人,从史家营境内的圣莲山上的“圣米石塘”来到这里。并在此安顿下来。

       栗老道一直在此修行,据说他八十多岁时,自觉不久于人世,便穿上道袍,手持禅杖,口含金珠,在洞口上方东侧的石塘内让人搭起石坐,而后自己坐在上面,慢慢闭上双目,让人把周围用石头垒起来,用石灰和黄土和泥将其封闭,且在适当位置留有通风孔。栗道长便在此涅磐。从此再没人敢单独到此处烧香进贡,由是道观冷清,信佛烧香者只得在远处朝拜。直到1956年王老铺要建“乡政府”,工作组带领百姓拆了道观,其木料做乡政府盖房之用。胆子大的好事者,扒开栗老道“坐化”的石墙,惊见道袍历经数年却完好无腐,骨架骷髅仍座于石坐之上。口里那颗宝珠依旧完好无损。有人用木棍挑起道袍和骨架扔到山下,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人见过那具骷髅。(据启天说,那时他和父亲经过此地,亲眼目睹了骷髅,父亲亲手将其埋在了石头底下)

       继栗道长之后,本地人穆桂泉也在此出家。因其在家族中排行老二,故人称之为“二老道”。他三十岁左右出家,先在“圣米石塘”,然后就到离家最近的“黄老洞”修行。“二老道”终日头挽道髻,花白长须,吃斋行善,大约到民国初期,天下大乱,“二老道”还俗回家。然而他的衣着饮食却不因他的还俗而有丝毫改变。终日云游在外,以给他人看“阴阳宅”为生。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镇压反革命”“反动会道门儿”运动中,从他家抄出许多佛珠、罗盘及经书等,“二老道”也遭到批判。“文革”初期,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未能幸免,此后不久老人便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狂飙声中撒手人寰!留在他身后的只有“二老道”这一雅号,而他对当地人们所做的“贡献”却无人提及!

       由于是半路出家,所以膝下有两子一女。其次子死于非命,其女也英年早逝。其长子穆连儒未承父业。始终过着普通的农家日子,膝下有五男二女,五男分别以“君、臣、义、恒、顺”排序。和他们的父亲一样,过着地道、本分、朴实的农家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今昔谷积山
后一篇:地下大峡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