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乾隆御笔“宗圣曾子叹”浅析

(2014-10-27 01:52:41)
标签:

曾子

曾庙

乾隆

宗圣曾子叹

宗圣

分类: 儒家文化

缘起:因近日准备筹办读书会,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涉及到关于曾子的介绍。笔者曾有幸在苇杭书院得见此御提碑文之拓片,甚是欣喜。更从杨汝清老师那里比较清楚的解释了其中之典故与内容,顿然为被乾隆皇帝的文采与恭敬之心所折服。唯近日想做此拓片的解释之时,方发现此文内容被大多数人误读,故参考杨老师所述,梳理如下,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宗圣曾子叹”是山东省嘉祥县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原名“忠孝祠”)前的一篇碑文,内容传说为乾隆亲笔御提,激励人们不但不能忘记曾子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要学习其做人的品格。今仍立于曾庙前,诸位先进可随时前往探之。

 

碑文原文

 

宣圣辙环       在陈兴叹       孰是中行       受兹一贯

曾子孜孜       惟圣依归       唯而不疑       以鲁得之

会友辅仁       任重道远       十传释经       超商轶偃

念彼先子       沂水春风       渊源益粹       笃实舂容

临深履薄       得正以终       三千虽多       独得其宗

 

乾隆戊辰仲春月御笔

 

下面笔者逐字逐句来看:

 

宣圣辙环     在陈兴叹

宣圣辙环

 

宣圣:指孔子,汉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为褒成宣公。此后历代王朝皆尊孔子为圣人,诗文中多称为“宣圣”。其中唐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称“圣文宣王”。元成宗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又改称“至圣先师”。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

 

辙环:环通“还”,退却之意。

典出自:

《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曰: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这一章为:先生在陈,叹到:“归去吧!归去吧!吾故乡这一批青年人,抱着进取大志,像布匹般,已织得文采斐然,还不知道怎样裁剪呀!”

 

在陈兴叹

 

相关记载:

 

《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xiàn]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新解》译:在陈绝了粮食,从行的弟子们都饿病了,起不来。子路心怀不悦,来见孔子,道:“君子也有如此般的穷吗?”先生说:“是呀。君子固亦有穷时。但小人穷,便放滥横行了。”

 

《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rǔ,同“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新解》译:先生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先生说:“不是的。我是在次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四书章句集注》云: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谢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于众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德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尹氏曰:“孔子之于曾子,不待其问而直告之以此,曾子复深谕之曰‘唯’。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后告之,而子贡终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学之浅深,于此可见。”愚按: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与焉。则颜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四书章句集注》云: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且据《论语》,绝梁当在去卫如陈之时。

 

此二节云孔子在陈处于困境之始末,及其为何叹之。

 

孰是中行     受兹一贯

 

孰是中行

 

中行:中道而行之者。泛指《中庸》之道。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新解》译:先生说:“我不得中道之士和他在一起,那只有狂狷了。狂者能进取,卷着能有所不为。”

 

受兹一贯

 

言曾子受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新解》译:先生说:“参呀,我平日所讲的道理,都可把一个头绪来贯串着。”曾子应道:“唯。”先生出去了,在做同学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先生之道,只忠恕二字便完了。”

 

《四书章句集注》云: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贯,通也。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此二节云叹之内容,即“中行”、“一贯”。

 

曾子孜孜     惟圣依归

 

孜孜:勤勉;不懈怠。《尚书·益稷》:“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孔颖达 疏:“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

 

此二节言曾子虽生活清贫,但扔能孜孜不倦修其德行,对于圣贤的教诲一点都没有懈怠。

 

唯而不疑     以鲁得之

 

唯而不疑:言前文所述曾子行于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以鲁得之:典出自“曾子不受邑”、“无功不受禄”。

 

[]刘向《说苑》: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此二节言曾子践行孔子“一以贯之”之道,鲁国国君感佩曾子德行,赐予城池,曾子辞而不受。

 

会友辅仁     任重道远

 

会友辅仁:

 

《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新解》译:曾子说:“君子因于礼乐文章之讲习来会合朋友。因于朋友会合来互相辅助,共进于仁道。”

 

《论语集注》曰: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任重道远: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新解》译:曾子说:“一个士,不可不弘大而强毅,因他担负重而道路远。把全人群的大道来做自己的担负,不重吗?这个担子须到死才放下,不远吗?”

 

《论语集注》云: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此二节乃列举曾子之言行。

 

十传释经     超商轶偃

 

十传释经:

 

朱熹《大学章句》: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

 

后人大多赞同朱熹的观点,认为大学中,一章“经”为孔子所述,后十传为“曾子之意”,盖解释其经义也。

 

超商轶偃

 

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殁后(公元前479年),居西河为教授。魏文侯尝师事之。晚年,因哭子丧明,为曾子所责。孔门弟子之有著作传世者,以子夏为最多。

 

《论衡·知实》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然后评论说:“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子夏有圣人一体而不具,与颜渊等人还有一些区别。《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有子贡对子夏的评论:“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为人性格特征。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叙述得更为具体,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迈之说虽未必每事皆实,但学者一般以为亦非无稽之谈。

 

偃: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子游的儒学思想曾为历代人们所推崇,元代翰林学士张起岩称:“夫以周之季世,列国争雄,功私是尚,以吴人乃能独悦周公之道,北学中国,身通受业为孔门高弟。”

 

以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称。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七十二贤人和“孔门十哲”之一。他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材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此二节言曾子为孔子的经文做传之重要已远超子游、子夏

 

念彼先子     沂水春风

 

先子:指曾子的父亲,曾皙。

 

曾皙:名点,曾子的父亲,字子皙,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早期弟子,笃信孔子学说。

 

《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记载: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新解》译:先生问:“点!你怎样呀?”曾晢正在鼓瑟,瑟声稀落,听先生叫他,铿的一响,舍了瑟站起,对道:“我不能像他们三人所说那样好呀!”先生说:“有什么关系呢?只是各言己志而已。”曾哲说:“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气,新缝的单夹衣上了身,约着五六个成年六七个童子,结队往沂水边,盥洗面手,一路吟风披凉,直到舞雩台下,歌咏一番,然后取道回家。”话犹未了,先生喟然叹道:“我赞成点呀!”

 

此二节言曾子父亲曾皙德行是也。

 

渊源益粹     笃实舂容

 

粹:不杂,纯。 益粹:非常纯正。 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 舂容:指香气飘扬。

 

此二节言曾子继承德行纯正的父志,忠诚老实,潜移默化般地影响着后人。

 

临深履薄     得正以终

 

临深履薄:

 

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论语新解》译:曾子得了重病,召他的门弟子说:“看看我的手和足吧!《诗经》上说:‘小心呀!小心呀!像临深潭边,像蹈薄冰上。’自今而后,我知道能免了。小子呀!

 

《论语集注》云: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诗·小旻》之篇。战战,恐惧。兢兢,戒谨。临渊,恐坠;履冰,恐陷也。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小子,门人也。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范氏曰:“身体犹不可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被围困。孔子有感而发出慨叹:有谁的言行合乎中庸,并把它坚持始终呢?是曾子,他孜孜不倦地努力,把孔子的教导当作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只因为他能信而不疑,所以才使鲁国感佩他。他能广交朋友,辅佐仁政。他肩负重任,而路途遥远。他著《大学》、《孝经》,以家传“大学”、 “十章训”传之后世,远远超过子游和子夏,想到你们祖先曾子的品德,犹如春风一样吹遍了沂水两岸。他品行纯正,忠诚老实,从容不迫。他的行动谨慎,犹如面临深渊,象走在薄冰上一样。他坚定不疑地奉行正道而终生不变。孔子的学生虽有三千多人。但只有曾子能得到夫子的真谛。

 

得正以终:言曾子寿终之时,手足完好,尽孝尽忠。行为正而无偏是也。

 

此二节言曾子终身奉持圣人之教化不敢怠慢。

 

三千虽多     独得其宗

 

三千虽多:指孔门弟子三千人

 

独得其宗:指曾子为传承孔子思想之唯一。

 

此二节作为最后总结曾子在儒门承上启下的作用。

 

乾隆戊辰仲春月御笔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之年号。

 

戊辰:乾隆戊辰年之乾隆十三年,今公历1748年。

 

仲春月:春季第二个月,也就是阴历二月。古代计算月份以四时为数,分春夏秋冬。每时分孟、仲、季三月。

 

御笔:谓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

 

仅仅80个字,就含有这么大的信息量,使笔者闻此之初不得不佩服乾隆皇帝的才学,佩服之余,对于曾子在历史中的评价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等后进更应勉而行之。

 

蓝枫书与甲午年季秋闰月

 


 

参考资料:

 

1.         http://www.qufu.gov.cn/qfda/KongZi/jiazhu/2005-8-4/2005841036348609.htm

2.         http://baike.baidu.com/view/195134.htm?fromtitle=子夏&fr=aladdin#4

3.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9628/8021504.htm?fr=aladdin

4.         [春秋]戴德《大戴礼记》

5.         []司马迁《史记》

6.         []刘向《说苑》

7.         []孔颖达疏《尚书注疏》

8.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9.         钱穆《论语新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