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碎尸案——十四年后的证据回溯
(2010-12-10 13:17:56)
标签:
杂谈 |
南京大学碎尸案三段分析
经过了十几年的演变,网络上的各种南大碎尸案的说法已经全部面目全非,几乎演变成小说之势,那么首先我们从十四年前的基本线索来进行回顾:
1。 尸体被切成数千切片;2。内脏、头颅被煮;3。死者是南京大学大一新生,性别女;4。被发现时尸体切片被放置在几个行李包内;5。衣服被整齐叠放;6。由死者寝友说法得知,死者生前生性内向、交际面窄;7。头颅、内脏的所在地和切片的地点不是同一地点。
以上就是基本线索,下面我们开始逐一分析:
首先的疑团是,尸体切片是横断面切片还是不规则切片?先不管这个到底是什么切片,从手法来看,凶手对解剖学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就可以得出三个可能性:1。凶手是南京大学或者周边的医生或学生;2。业余对解剖学有深入了解;3。有医学背景的非医学类学生
线索1分析:一夜之间的数千切片,凶手肯定具有一定的解剖功力,并且相当娴熟。这点没有太大线索,我们看切片,因为没有细节说明切片,我们猜测:如果切片是不规则切片,就是平常切东西的那种切片。警方完全可以通过南京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对于切片的刀法以及对于凶手对人体骨骼内在的重点掌握的程度来判断凶手是否是南京大学内部的人或者是什么水平的人(说明:我们不论在学习什么专业的时候,老师或者教授一定会重点介绍一些重点,解剖学自然也是这样,比如:解剖或者对某个部位切片时,所要注意的事项问题。老师教课时,必然会重点提及,学生也会记住,也会作出具有那个特征的解剖。如果不规则切片里有这样的痕迹,那么就可以判定,凶手必然是熟悉解剖学的人,以及接受过相关的培训的人。)。又有一种情况,南京大学教授完全可以根据切片刀法来判断凶手的解剖水平,就可以进一步缩小嫌疑犯的范围;
相对的,如果是横断面切片,那么线索1就没有太大的分析价值了。
因为不知道细节,我对一个问题很好奇,如果是不规则切片,那么骨头在哪?
线索2:为什么要煮头颅和内脏,是为了掩饰什么还是单纯地出于凶手的变态思想?这点,我们后面再分析。
线索3:从南京当地公安的分析得知,死者与凶手必然相识。那么我们就可以想了,大一新生能在什么情况下认识凶手? 答案只有校园内部和校园周边,也只有这两个地方的相识才能造成死者与凶手的熟识(一般的相识关系,不足以让死者在死前一夜,彻夜不归)。
天涯的黑弥撒对于这段的分析相当到位,个人表示极大的赞同。
黑弥撒的分析:
【在“黑弥撒”看来,对于这个受害女生来说,要想认识凶手,并放下戒心和凶手单独接触,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他们的共同爱好。那么,这个让他们能够沟通的“媒介”是什么呢?“黑弥撒”想到了打口碟。这种以废塑料名义被进口到国内的国外正版碟因为上面被打了个口子而得名。这种CD的内容多是一些国内不常见的欧美流行音乐,更多的则是摇滚乐、重金属等音乐。“黑弥撒”就从这类音乐入手,描述了死者和凶手相识的过程:“被害人刚入学不久,一次在校门口逛街时偶然接触到了打口碟,她立刻被那些以前从未听过的音乐所吸引了。但当时CD还比较少见,而一款普通的CD随身听对于她这个穷学生来说也是奢侈品,用现在的话说她很郁闷。此时,犯罪嫌疑人出现了,并主动向被害人介绍这些音乐,当他了解到被害人没有听这些CD的条件后,便主动地邀请被害人去他的住处。嫌疑人成熟稳重的外表、文质彬彬的气质、优雅的谈吐,取得了被害人的信任,于是他们很快成为了朋友。之后,被害人觉得自己喜欢这个男人,而嫌疑人似乎也被这个女孩身上的某种东西所吸引。后来发生的事,我不敢妄加猜测,也许他们相爱了。”如此浪漫的相遇怎么会换来一场悲剧?“黑弥撒”也给了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也许是她的外表、气质勾起了嫌疑人对往事的回忆,一段发生在童年或少年时期的并不美好的回忆,激起了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念头——杀死被害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将心爱的女孩永远留在身边,他觉得被害人太像童年时的‘她’了,她们的共同之处太多,有时他甚至会觉得她就是‘她’。嫌疑人开始不可自拔。”】
个人根据黑弥撒的分析得出进一步理论:购物邂逅必然会加深二人的关系,因为人对于拥有相同喜好的陌生人往往带有极大的好感。同时,日常用品的购物行为不可能构成这么短时间的深层关系。那么什么样的购物才能让死者对凶手这么青睐?答案只能限于买音乐碟或者磁带,或者是买一本书。因为只有这两者才是内向的死者会喜欢,而且对于所有人来说,这两者才是接触内心的最佳物品。二人在店里相遇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然有一次或者多次的深谈。不然关系不会发展这么快,也不会这么深,就是深谈才造成了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回过头来看,在校园附近购物,买的还是音乐碟或者书,那么凶手是学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普通人很少在学校周围买这些东西。另外可以判定,凶手必然是男性,年龄和阅历上都要高于死者,这样在死者的心理上对凶手保持一种仰视仰慕的心态,才能产生后来的二人关系深度增加。
根据这个线索,我们可以对96年比较风靡的音乐人或者作家(个人判断,死者所喜爱的音乐人或者作家,必定是国内的)进行排查,来进一步缩小范围。(除了这种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死者和凶手共同喜欢的音乐人或者作家,不是很热门的人物,而一个不起眼的人物。这有这样,二人的关系度才能更加紧密。)
线索4,多个行李包。为什么会有多个行李包?是凶手临时买的还是提前准备好的?答案只有一个,提前准备好的,因为凶手杀死死者时,不仅仅有行李包,还要有煮头颅和内脏的工具,还要有专业的刀具,这一切临时起意的话,根本不可能准备齐全。这完完全全是一场有预谋的谋杀,从种种迹象来看,凶手早已做好对死者切片的准备。至于行李包,是提前买的,还是凶手自己的就不得而知。如果是凶手自己的,即使清理得再干净(只要不进行洗涤),行李包的各个口袋内的小碎片势必会有新的线索。
线索5,衣服整齐叠放。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掩饰什么?衣服能掩饰什么?衣服上是否有血迹?衣服是死者死后脱下还是死前脱下的?这些表达了问题:1,衣服为什么会脱下来?如果是死者死后脱下来的话,那么凶手为什么这么做?2,是谁脱下来的?凶手?还是死者自己?
综合尸体切片和头颅、内脏被煮,个人猜测:二人在死者死亡当夜,必然发生了性关系,而且是在死者不情愿的情况下开始的。只有这样,衣服才会成为重要的证物,为了毁尸灭迹凶手对死者进行切片,为了消除一切证据,才有头颅和内脏被煮发生。在这个猜测上可以判断,在二人之前的交往中,凶手必然对死者有过类似的行动,不过被死者拒绝。
这种猜测很肤浅,但是确实无法再找出更加深入的猜测了。
线索6,内向。就因为死者的内向,才造就了这出惨剧。因为死者的内向,她便缺少了倾诉者。而在与凶手邂逅后,死者找到了倾诉者,同时保持了一种仰慕之情(在共同喜爱的人物方面,凶手懂得必然不少,而且仰慕之情的产生说明凶手年长于死者,必定是死者的学长),在日常的交往之中加深了二人的关系。为之后的惨案埋下了伏笔。
上述是对线索的基本分析,下面进行二段综合分析:
死者死因:由于尸体被切片,这点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不论切片是怎样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切片的淤血和破损来判断死因。
头颅:是头颅被砍下造成的死亡还是死亡后砍下头颅以掩饰什么,我个人也是无法进行深入分析。只能说,头颅面部肌肉的僵硬度足以说明死者到底是头颅被砍死亡还是死亡后被砍头的,另外面部肌肉的僵硬构成的表情也将会暗示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蒸煮不能松弛肌肉,只会保持肌肉的状态)。另外,舌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证物,它能说明头颅被砍时死者的状态。
内脏:内脏为什么要挖出?头颅被煮要么是出于凶手的变态要么是为了掩饰什么,但是内脏能说明什么。或许是为了掩饰激素指数,这一个足以说明死者死前的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否是被强奸的:只要衣服没有被洗,那么衣服的痕迹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二人是否产生了爱情:答案是肯定的。深厚的知己关系早已经让死者失去了心理防备。
头颅内脏和切片的位置不在同一地点:说明凶手完全熟悉当地的地形。
三段分析,最终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把故事的大概情节描述出来:
一个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女孩子在校园外的小店里遇到一个与自己有着共同喜爱的音乐(或者书)的学长,并且感受到了学长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样的邂逅,让她难以自拔。不长时间的接触,学长向学妹介绍着一些她并不知道的事情,满足了内向的她对新环境的好奇。二人时常会在校园里散步深谈,关系越来越亲密。
后来,她发现了一些自己不该发现的东西,自己很害怕或者学长向她提出了非分的请求,被她拒绝了。之后学长完全变了一个人,在一个深夜,学长诱骗着她出了寝室。黑夜,学长的情绪波动和变化几乎让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之后发生的事情,我不再加以揣测,以免再成为小说。
综合上述的分析和我的直觉,我猜测凶手是非医学专业的大三男学生。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