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说的也许不对,这是我的观点,你怎么想我不绑架你,我只是在阐述我的立场。
祝你开心!
我只佩服一种人,就是他说话我都能懂的人,不娇柔不造作不装逼,这才叫说话,其他都叫自慰吧。
说话要让人明白,别兜圈子
药店里,一位帅哥在门口犹豫徘徊了许久,方才踱了进来。
店员迎了上来,笑容可掬:“先生,请问买什么药物?”
帅哥嚅嚅喏喏:“我……我要买一个生命探测仪。”
店员一愣,以为听错了,再次问询:“先生,您是否走错了地方,这里是药店,生命探测仪不属于本店销售范围。”
帅哥面红耳赤,扭捏半天,方才不好意思地说:“我……我就是想买个验孕棒。”
店员微笑:“先生,您不必绕那么大圈子,直接说明就行了。诺,这就是您要的验孕棒,请先去收银台付款。”
我说的也许不对 - 请你说人话
by Dasen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怎么说话。
现在看到美得冒泡的文字我就腻得反胃,越来越喜欢土得掉渣的文字,但一定要有内容。我有一个朋友写东西,爱掉书袋,堆砌词藻,整篇文章弄得像排练霓裳羽衣舞那阵容一般。为什么,显得多有文化,多会用词藻啊,多会创造句式啊。有一次他写一篇唯美文字,自我欣赏,真有水平,一个秋去冬来的成语硬是延伸为一句华丽丽的话:晚秋还未来得及将最后一捺落笔,初冬已经蘸满墨汁蓄势待发,手腕该以怎样的力道运转,才能把冬意第一撇笔锋书写得遒劲而又挥洒自如。文章一发,洋洋自得之际,我冷不防一句评论:好好说话,说人话。听得他立马回复:这咋不是说人话了?生活中的人若是这么说话,不得累死才怪呢。这还真不是说人话。
我基本不看八零年代以前东西,因为那个年代的文字多是口号,非常奇怪为什么口号会让人热血沸腾找不着北。但口号就是口号,它承载的东西不足以与内心达成某种共识。记得小时候作文,老师所教的也多半口号式抒情,现在还有不少人习惯那种方式抒情。我以为,最好的抒情,绝非字面上,而在文字的肌理。一件久远的事,一个熟悉的人,只要你闭上眼睛,就能勾勒出当初的情景,回忆起你与TA的各种互动。那些场景,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模糊,反而会因岁月的沉淀变得更加清晰。那些场景与动作,那些风景与对话,就可以历历在目。那些片段因为珍贵,所以记得,老老实实一一写下来,就是最好的抒情。
再说回正儿八经的说话,今天为什么要写这东西着实是因为最近身边的孩子都不太正常,尤其是正值阳春三月,万物复春了大概,这说话舌头都不直了!一个个20岁不到的小屁孩硬要整的自己登上诺贝尔大讲堂一样,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有次我作为评委老师参加一个答辩会,10个学生上来汇报自己的作品,在接下来的三十分钟的陈述过程中我彻底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我听得懂对方说的每个字却完全不懂他在表达些什么?感谢你们让我第一次正视了自己。最后我只能放低身段笑着和对方说:亲爱的,不好意思,我就一个要求,你能不能花十分钟的时间用小学生都能听得懂的语言给我解释一下你刚才说了什么?我真的听不懂。边上评委看着我,想着应该是充满着不可思议。其实当时我也慌啊!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大概是疯了,怎么评委老师可以这样。当然,我估计学生应该也是被我吓死了,楞了一下之后吱吱呜呜了半天,最后也没说完就匆匆下台。于是,我只能在评分上给了个 fail。我承认这孩子做了很多工作,我也承认了他的工作量,可是全世界就他一个人懂自己在做什么未免太孤芳自赏了吧。既然你在的场合是答辩会,那就好好照顾我们这些答辩老师好么,尤其是那么白痴的我。也许你会觉得我蠢,我傻,我咋那么没文化?没关系,随便你怎么想,只可惜你还是要给我汇报,嘚瑟的表情糊你一脸。不要默认全世界都和你一样聪明,也不要以为你说的全世界都能理解你,那些都是你的自以为,活在自己的世界快点醒醒吧。以我个人经验,通常只有在自己不自信的时候,或者压根没怎么准备的时候我才会把东西表达得故意很玄乎,ppt 做的也是上天入地的特效好看到不行,至少可以唬人啊!这对于能蒙混过关真的是好帮手。要是真的烂熟于心那简直就连 PPT 都不要也能出口成章,比如我平时上的那些课,基本堂堂属于脱口秀水平。我自信的一点是,要是收门票,那一定可以卖个好票房。
曾经我看过一部木村拓哉演的日剧叫《change/变革》,这是我最爱的日剧之一。在剧中,木村演的首相启太在与两位老政客同台竞位总理大臣时说:“什么时候,政府说的话,对让5年纪的小学生能明白,那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吧。”这句话其实影响我到现在,电视剧里出彩的地方有很多,只是这句话让我到现在都时刻提醒自己:最难的不是说话,而是说让人听的懂的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说人话”。
有一个小朋友事后跑来找我,和我投诉,说他在的那一场答辩老师不是很专业,技术不过关,答辩的时候不专心,看手机,发呆…估计他们没有听懂他在汇报什么,所以就没有给他打很高的分数。然后我就看着他说:“要不这样,我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把我当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事实上,我就是什么都不懂,你说吧,你让我明白你在做什么,我就让你过。”后来他选择放弃。“今天你的答辩老师还是你自己学院的人,至少这些老师还是科班出身,好歹还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就这样还不懂你的汇报到底是你表达的问题还是他们专业问题?改明儿个你到外面答辩,遇到一群学其他专业的专家,完了,零基础的和我一样,你还能指望得高分?不一样死?先回去好好把自己做的东西想明白怎么讲再说吧。”其实当时,我特别想学柯以敏来一句:“滚!”对于柯以敏这件事情上面,我绝对是站在柯以敏这一边的,你来比赛就好好比赛,一上来说“我感冒了,我昨晚宿醉,我准备不充分,我之前太忙没好好做……”之类的,你说给谁听啊?没准备好么就不要来,来了就不要强调这些博同情,那真的只会扣分。毕竟我是个冷血的男人。
我曾经运作过一个号叫汽车人侃世界,现在已经改名叫
TFcars,虽然这个号已经成功转卖了,但是我始终记得他的签名档从来没有变过:用小学生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说汽车。当初做这个号的初衷其实是因为自己一直在一个社团叫“同济汽车文化宣讲团”做指导老师,这个社团是一个公益组织,就是一群大学生去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或者社区做公益宣讲,讲什么?讲汽车。迄今已经去过100多所上海市附近的学校。不容易啊!当时我就带着几个负责人想着能不能出一套白话文版的《汽车构造》之类的教材,让无论什么年纪的人都看的懂。其实做这个比百度百科难多了,就像说人话也很难一样。自我消化,自我理解,自我阐述,最后把自己当白痴一样试着去征服全世界。我想,至少现在《我说的也许不对》系列走的也是这个路线,很多人看完都和我说一个共同的观点,你的风格好明显,就是话糙理不糙,用白话文说的挺明白。起初,我都觉得这是在讽刺我没文化!后来嘛,想想也是,这就是我的特色啊。一路走来,我们做的无非就是让别人明白。仅此而已。让人不明白的只有初高中语文课本吧!揣摩作者的意思,然后揣摩出各种意思来。那是我最痛苦的回忆了,当然这种语文题目教会了一个技能:瞎扯淡。我发现通常这种题目拿高分的人将来基本都在市场、销售部混。为啥?会忽悠呗!不然就只能修修汽车,拆拆发动机了。我希望万一有朝一日,我的文章有幸入选中华课本教材(哈哈哈,真的是瞎扯淡),千万别出现让人瞎揣摩我的题目。千万别!揣摩不出什么的!你最多能揣摩出我当时多想说几个脏字,最后被和谐掉了。或者出一个题目叫:请在标点符号后添加表情,本文出现几处翻白眼的表情?……相信我,鲁迅欧巴的《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说的也许不对,什么叫会说话,会说话就是说让人听得明白,听进去脑子不带拐弯的那种。那种天女散花,天外飞仙,天山来客,天荒地老的大道理、大哲理、大学术留着自己回味吧。我只佩服一种人,就是他说话我都能懂的人,不娇柔不造作不装逼,这才叫说话,其他都叫自慰吧。
感谢 | 大森工作室新晋插画师:孙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