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控能力差幼儿的个案研究

(2011-10-20 13:18:22)
标签:

杂谈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个案姓名:扬扬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04年11月10日

二、个案主要问题

(一)在校表现出的问题:自尊心很强,没有规则意识,上课学本领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与旁边的小朋友讲话或玩弄自己带来的小玩具有时甚至会从椅子上跑出来。吃饭也不好好吃,吃的很慢,边吃边讲,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一口都不吃就在那儿玩,需要老师坐到一旁督促。午睡也需要老师陪着他才能入睡,最多睡了一个小时后就醒来,醒来就不停地扭来扭去,弄醒旁边的小朋友,老师需要时刻提醒他。这孩子还有一特点就是平时喜欢自言自语,嘴巴不停地说。

(二)在家表现出的问题:由于孩子的父母是做家居设计的,生意很忙,顾及不到孩子,所以孩子一直是由婆婆带的,而婆婆对他是特别的溺爱,什么事都是由婆婆包办代替的,平时在家吃饭都是由婆婆喂,而且每次只要有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就只给孩子一个人吃,其他人都不许碰。平时在家注意力都集中不到3分钟,学东西很浮躁,刚学会一点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老年人的那套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养成了不少不好的习惯。

三、个案生活背景

(一)家庭情况:父母均是大专学历,两人共同做生意,拥有自己的小型公司,搞家居设计。由于生意比较的忙,早出晚归,孩子从小一直都是由婆婆在老家带的,后来由于孩子要上幼儿园才带回来,婆婆也因此跟了过来继续照顾孩子,父母还是像以前一样没有参与孩子的教育。

(二)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生意做得不错,婆婆也有退休金,家庭条件还是很不错的。

(三)家庭教育态度:孩子父母都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不是很重要,给孩子的婆婆带他们很放心,因为孩子的婆婆上过学,不像其他老人不识字。加上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别说教育了。婆婆对这个孙子又特别的宠爱,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无条件的满足,不能很好的指导督促孩子,让孩子随心所遇的去做他喜欢的事情。

(四)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任何事物都是三分钟的热度,没有特别的爱好。

四、个案分析

朱永新博士说:“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上述案例中的扬扬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家长极其家庭教育的方式。由于父母忽略了自己教育的职责,平时只顾自己的生意,一味的把孩子推给孩子的婆婆,而婆婆的溺爱造成了孩子自幼就自由散漫,凡事随心所欲,自控能力极差。孩子在幼儿园里就显得很“与众不同”,特别好动,父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幼儿园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幼儿园大班这一阶段,更是孩子教育的黄金阶段,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只要我们做出一点点地努力,对孩子加上一点点关注,就可以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做父母又未能引起重视,认为孩子还小,大了自会懂,上了小学以后自然会好,从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许多坏习惯的养成。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童时代所受的教育影响着人的一生,儿童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刻骨铭心。

孩子的婆婆显然有些“护短”,也正由于她的纵容,使扬扬的行为越发偏离正确轨道。父母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出错。

五、个案指导

(一)做父母的要牢记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得最早。胎儿在体内就受到母亲“体内环境”的直接影响,胎儿的健康与否与母亲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孕妇愉快的情绪,平静的心境,可以减少胎儿躁动,有利于其健康发育,这已为以后孩子接受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孩子呱呱落地以后,他首先熟悉的人就是父母,他第一次接受的生活训练,也是父母进行的。孩子从父母那儿学会了第一句话,学走了第一步路,懂得了第一个“为什么”。
  其次,父母教育孩子的时间最长。母亲在产假五十六天里,无时无刻不接触孩子,有的母亲还能直接抚养孩子几年。在这之后,虽有一部分孩子入托、入园、但全国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是在家庭中受教育的。即使入托、入园,以及入小学、中学,孩子大部分时间仍生活在家庭中,受父母的教育。

  再次,父母的教育是在孩子模仿性最强的幼小年龄进行的,不但占其“先入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范,言传身教给孩子以终身影响。父母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性格修养、爱好特长,无不使孩子耳濡目染,令其终生受益或受害。

如果做家长的认为自己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就算称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撬动地球的手,就是推动摇篮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随着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扬扬的家长应该忙里抽闲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成长,平时多与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者用更多的时间开展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活动。一来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二来也给孩子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二)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

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让他喜欢一件事情了,哪怕是种花、养小动物,使业余时间、精力有所寄托。像扬扬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应该积极引导他对某件事产生足够的兴趣,让其注意力渐渐转移到他所喜欢的东西上,通过做这些事慢慢培养他的责任心、上进心,使他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更持久一些,增强规则意识。还应该多与老师交流,发现他在某一方面的长处,并发挥起作用,让他感受到自己在集体和同伴中的作用。

(三)重视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筑人格长城,生活中看人往往会“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数、好成绩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实上,影响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恰恰是品德和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而不是知识学问。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影响,将会对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不少像扬扬父母一样的家长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好穿暖,只要孩子不生病,什么事都好说。而品德低下却不被关注,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等却很少受批评,这样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忧虑。所以,父母应充分重视孩子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尤其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上述案例中的家长只顾自己的生意,拼命赚钱,将孩子推给老人,我们不否定老人对孩子的爱,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爱,由于父母疏忽了孩子精神、情感的需要,至使孩子的精神领域“布满了杂草”。只有经常与孩子沟通,你才会发现孩子道德品质方面是否发生了偏差?好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待于进一步养成?也只有与孩子经常性的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孩子从心底里感觉幸福,促成好的习惯的养成。

(五)家庭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才能更好的让孩子有所成长、有所进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格。上述案例中婆婆的观点显然不正确,建议做老人的最好少插手管孩子的事情,否则好心办坏事,到头来反而害了自己的孙子孙女。

六、个案指导成果

(一)个人方面: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的自控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规则意识也有了增强,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养成。如:上课时专注性明显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提高,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睡觉的表现也有所好转,总之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二)家长方面: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情况,并且经常性的于老师进行交流,在老师的建议下,阅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起跑线上》一书,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育儿素质。孩子有错误时能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也不是样样予以满足,而是采纳老师的建议,根据孩子的行为适当进行物质方面的奖励和惩罚。平时幼儿园的活动都积极主动来参与,孩子与母亲的交流也开始多了起来,而且也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重视“幼小衔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

七、结论与反思

(一)造成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的原因有两个:先天因素和后天习惯。孩子在幼儿园里就是管不住自己,这无疑与先天因素有关。经过学校一段时间的引导培养,他在很多方面已有所进步,这就要归结于后天习惯的培养了。对于先天因素,父母一定要毫无怨言地全盘接受,因为孩子没有任何责任。至于后天习惯,则需要父母慢慢地加以培养了。无论何种情况,理解和耐心是唯一可取的态度。

(二)正视现实,不逃避责任。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从实际出发,对于扬扬来说,这个“实际”就是他当前的真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自由散漫、无所用心——这就是一个真实孩子的实际,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依据和出发点。其他任何人都可以对他烦心、唠叨、生气、怒吼,唯独做父母的不能,因为你对孩子知根知底,你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你最应该懂得“从实际出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一切缺点,以此为出发点,然后慢慢加以引导,这才是教育。

(三)用无限的耐心来宽容、引导和鼓励孩子。天性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大脑结构及其心理特点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注意力和自控能力都会慢慢改善。至于生活和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也需要父母从细小的事情着手,于细微处花工夫,点点滴滴地积累。这一切,无不需要父母用无限的耐心来宽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从实际出发来引导、鼓励孩子。也只有孩子被父母全盘接受的情况下,他才会有安全感,才有可能以目前的真实情况为起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对前途的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