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

(2011-05-22 15:01:29)
标签:

杂谈

                                    普德村幼儿园    董佳

摘要:区域活动一般都是幼儿自主性进行活动,幼儿往往没有定性,玩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失去兴趣,玩其他的区域活动,针对这点我觉得教师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所以本次研究从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自主性,幼儿兴趣点以及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评价和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来进行探讨的。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教师   作用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场所。

幼儿教师:就是幼儿进入社会后第一个启蒙者,幼儿的认知发展,心理发展,身体发展都是由教师所引导幼儿。

作用:就是能在某些方面起到什么样的用处。

1、问题的提出

探索符合大班幼儿特点和规律的区域活动中的目标体系、内容及幼儿区域活动中自主性培养的教育策略。通过研究,着重在独立性、自信心、创造性这几方面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为幼儿后继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2、问题的设计

2.1研究对象

普德村幼儿园大(2)班38名幼儿

2.2研究时间

2008年9月——2008年11月:

2.3研究进程

1、准备阶段:了解区域活动中幼儿对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及自主性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2、预备阶段:以区域活动作为切入口,观察幼儿活动时老师充当的角色。

3、正式实验阶段: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成为区域活动的有机组成。

 

2.4研究方法

个别观察法:对本班个别玩游戏时不能专注的幼儿进行观察。

访谈法:对幼儿的家长进行访谈,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家中的情况

2.5研究的预期目标

(一)、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兴趣。 

(二)、提供区域活动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的自主性、材料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三)、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四)、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3、研究内容

案例没有收集到位

4、讨论

一、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兴趣。 
选择区域活动内容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区域中的各项活动及 满足幼儿,并促进幼儿发展。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多与活动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提供区域活动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的自主性、材料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1.幼儿的自主性。一般在提供材料之前,我都会认真采纳幼儿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要求。强调教育环境的设计要能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在气氛上必须是开放的、非正式的、结构松弛的,使教室不成为讲堂,而是能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游戏的场所。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具,可是对区域的布局,玩具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一般在提供材料之前,我都会认真采纳幼儿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要求。如玩“娃娃家”的孩子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常常根据角色的需要,到“表演角”自由选取服饰、头饰、乐器等道具;当“美工区”的孩子用橡皮泥捏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后,他们觉得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不给同伴分享太可惜了,于是“美工区”又成了“美食店”……开放的区域,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更富有创造性。 

2.材料的层次性。在同一活动区里,教师提供的材料,千万不能“一刀切”,不但应考虑到不同水平和年龄阶段的需要,还应考虑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做到材料提供的层层递进。如:在“计算角”中,为让幼儿掌握“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我们第一阶段为幼儿提供了不同颜色的塑料珠子,让他们学习按颜色特征分类;第二阶段提供了不同大小、颜色的花片,学习按颜色、大小特征分类;第三阶段则提供大小、颜色、形状不一的几何图形、积木等材料,进一步学习按各种不同特征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排序。这样,材料不同,难易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虑到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提供了有层次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 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三、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 
区域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来说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在他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也应当学着自主地评价和自我激励。因此,教师要给他们创设相应的宽松、自主的氛围。例如对一幅粘贴图,我先请作者逐一介绍:小草是用绿色的橡皮泥贴成的;小鸭的身体是用棉花来贴成的;小女孩的辫子是用绒线做成的等等。然后请小朋友自由提问,通过这一创作的展示,树立了小朋友也想尝试的信心。成果展示法也可以让幼儿相互提出疑问,并不断使自己的作品完美化。

 

四、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起他们认同的、愿意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则。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着就需要幼儿有自觉遵守和维护区域活动各项规则的意识。区域活动中的取放材料、维护环境、安全操作等规则应当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引导幼儿讨论的出的,是所有幼儿认可和理解的规则。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幼儿遵守规则的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如在大班娃娃家中不少幼儿想当娃娃家的宠物,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就和幼儿商量多养宠物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比如容易产生病菌人会生病,而且会把家弄脏。如此也容易和幼儿达成协议,让他们在玩的时候心中有这么一条规则,活动也将很有序。

 

5、总结

《新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与成功。”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人数多,活动的形式也较单一,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虽然说:“要促进不同幼儿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会碰到诸多的困难。如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单调的教学内容等,这就使得较长时间内“促进不同幼儿的发展”几乎成了空话,而现在推广的区域活动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每个幼儿受到公平、充分、均衡等的教育,使他们在和谐适宜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自己。我认为,关注分区活动,还是有着一定的价值。

  ⒈关注分区活动,是了解幼儿的渠道之一

  由于集体活动的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教师不能很好地面向全体,往往顾了这头,放松了那头,所以教师要使每个孩子的能力水平都充分的发挥,也是不可能的。而分区活动中都能较好地实现这一愿望,因为它提供给了教师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机会,使老师能够更加全方位地、客观地让每个孩子找到他的“用武之地”另则,孩子在分区活动中,脱离了教师的主导,随心所欲,他们的需要、兴趣、个性品质都暴露无遗,这无疑成为了老师了解幼儿的渠道。在我印象中,张晓旭小朋友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每次教的儿歌、故事、语言游戏,别人懂了、会了,请他站起来说,他总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在分区活动中,我发现他边摆弄画册边说着刚学的儿歌《春天》,说得还蛮不错,吐字清晰,自然连贯。我走过去,请他说一遍,可他却神色紧张,又结结巴巴了。后来,通过在多次分区活动中观察,了解到他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差,只是胆怯而已。后来他在与我接触中减少了压力。经过一段时间对其胆量的培养,终于使他在集体面前也表达自如。

  ⒉关注分区活动,可以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应确立其主体地位,应充分尊重孩子的说法、想法。有时即使孩子的看法并不与老师的思维相符,但只要孩子有充分的理由,有独特的思维角度,老师就应该加以肯定。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效果不是都能力竿见影的,教师必须注意信息的反馈,在分区活动中,教师应该处处留心、事事注意,以获取有效的信息反馈。如果这种反馈表现出了教育活动中的某种不足,则可以根据馈来的信息,改进教育方法。在一次分区活动中,我发现有位小朋友用蜡笔在瓷砖上画画,就批评了他,他却不服气地嘀咕着:“为什么马良能在墙上画,我就不能呢?”我不禁一呆,是我在语言活动中讲的《神笔马良》没讲透吧?仔细想想,马良自从有了神笔,不就一直是在墙上画的吗?我怎么忽视了这一节呢?于是:“马良为什么在墙上画画”的讨论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通过争论后老师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这样,不仅孩子乱涂乱画的现象得到改变,而且加深了他们对“马良”这一艺术形象的认识。

  ⒊关注分区活动,有利于减少偶发事件

  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较差。如在语言活动区中,孩子们常常把一些好玩的游戏玩过火,好事变成坏事。在幼儿学习边表演《狼和小羊》的游戏时,一位幼儿扮老狼,几位幼儿扮小羊、小狗等小动物,当游戏进行到最后,“小狗、小羊”它们去打“老狼”时,前者往往假戏真做,用脚、手、头等用力踢打“老狼”,结果就出现了“老狼”向老师痛苦投诉的一幕。因为这些现象在幼儿园中屡见不鲜,因此,老师就必须多加关注,必要时予以提醒、引导,直至干预,以减少和杜绝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关注幼儿的分区活动,还可以发现幼儿的特长,了解他们的需要,甚至孩子们的各种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都会得到彼此的尊重。我们期望,通过分区活动,能更好地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的发展 

区域活动中自主性培养的教育策略

 

 

6、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金花著1997年6月。

(2)《学前教育新方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时间与参考》崔岚主编

(3)《自主性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方略》   李文馥

(4)《学前教育原理》   刘焱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