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70,80年代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三位专家
(2013-06-08 13:46:58)参考书稿: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5-20/100063759.html
(1)耿庆国,1941年1月生,北京市人, 1965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地震专业毕业,分配到地质部物探研究所,1970—1979年在北京市地震队工作,1980—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从事地震预报应用研究。
他是一个地震科学家。他的旱震关系研究成果在中国地震界独树一帜,在国际地震气象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1972年11月,全国地震中期预报科研工作会议在临汾召开。耿庆国的旱震关系报告:1972年,华北及渤海北部旱区面积达113.4万平方公里,在大旱后一至三年半时间,河北、山西、辽宁和内蒙古四省旱区范围内,将发生7.5级以上大地震。若在旱后第三年发震,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主持会议的郭增建教授劝道:你报得震级太大了,哪里会有7级以上?
1975年8月,国家地震局在海城召开地震总结会。耿庆国说,京津唐还有7级以上地震。
北京市地震队的耿庆国几次呼吁华北还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意见,无法通过地震局(梅世蓉)的关卡。
1976年7月27日,黄昏依然降临。年轻的地震预报科学家耿庆国,像一头被困了十几天的狮子一样沉默。这是鲁迅先生说过的“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沉默。他无法逾越中国地震预报的权威机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
【海曦点评:
这篇文章 http://xingzuo.nrz.cc/fengshui/12084_2.html
(2)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
1976年7月14日,北京市地震队张国民打电话给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汇报了“七大异常”和震情分析意见。张国民特别指出:遵照白介夫同志的意见,请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立即安排时间听取详细汇报。汪成民经请示领导,回电:“经向领导请示,要求给一周的时间,以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派人到天津、唐山等地了解一下那里的异常情况,再听取北京队的震情汇报。”
1976年7月26日,上午8时许,汪成民带队,崔德海、钱复业等一行15人乘面包车到达北京市地震队。
震情会商从早8时进行至下午5时半。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的同志对北京市地震队提出的“七大异常”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北京队的分析预报人员就水氡、地震活动性、气象(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和地磁K指数等手段回答了质疑。
震情紧迫感是客观的,也是空前的。
严峻的现实是:对于京津唐地区如何报?
汪成民传达了梅世蓉的意见。
据梅世蓉同志讲,四川北部为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了,京津唐地区再乱一下可怎么得了。北京是首都,预报要慎重!
会商会议结束的时候,汪成民表示:“北京队的同志做了很好的工作。情况很重要也很紧迫。”京津组组长很无奈,又说:“我们把北京队同志们的看法带回去研究,并向领导汇报。”
1976年7月27日,黄昏依然降临。
(3)钱复业与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钱复业提前1天监控到 汶川地震 http://hb.qq.com/a/20100323/001437.htm
武汉晨报2010年3月23日报道 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钱复业、赵玉林夫妇在“5·12”地震发生前,曾实时监控到四川红格地震台HRT波仪出现临震异常,他们计算的结果是震级7到8级。
但因为预报地震要填地震预报卡,要经过专家评审,采取防范措施的时间也来不及,最终他们没有上报。
2004年,为监控川滇地区近期可能发生的强震,中国地震局在四川、云南建立4个PS-100(HRT波仪)台站。但因维修经费不济,汶川震前只有一个台勉强维持,而多台仪器交汇才能确定震中。
“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现在我只有一个台站,我怎么能把地震事先报出来?”事后钱复业直视着记者,“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5月12日晨5时,钱复业要给地震局打电话。打不打这个电话,她与丈夫赵玉林争吵了一夜,甚至惊醒了邻居。大地震就要发生,但没有地点的预报可能是虚报,打电话没有设防意义,预报地震要填地震预报卡,要经过专家评审,采取防范措施的时间来不及了,打还是不打?
“打电话没有设防意义。只能知道我是一个英雄(震前有预测)。打电话(我只能说)可能要来一个地震了,离我的台站多远多远。”在记者面前,钱复业自问自答。
9个小时后,因一夜未眠而困倦睡去的钱复业被儿子打来的电话叫醒。大地震已经发生,震中汶川,震级7.8级(速报震级)。
73岁的钱复业哭了。
1976年,唐山地震前,马家沟地电台马希融向国家地震局专家汇报了地电异常和预报意见,身为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副组长的钱复业前往唐山地区落实异常情况,她和另外一位专家未支持预报意见。 。【海曦点评:这另一位专家是谁呢?一直没有查到 】
因背负唐山地震“漏报”罪名,唐山震后30多年来,钱复业决心突破地震预报难关。退休后的15年,钱、赵用退休金投入科研,在简陋的旧公房中的柜子里堆满了相关资料。
遗憾的是这位“地震预报志愿者”,再次与大地震临震预报擦肩而过。【海曦点评:如果说1976年钱复业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与唐山大地震临震预报擦肩而过,那么汶川大地震,事实上她已经完全知道大地震即将发生,这次再一次与大地震临震预报擦肩而过却是因为体制问题,制度问题,政治问题,归根到底一句话:这不是天灾,而是赤裸裸的人祸!汶川,8万7千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