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喂养之十万个为什么?
(2011-07-28 09:54:32)
标签:
育儿 |
分类: 育儿常识 |
对于初为人母的妈妈来说,养育宝宝是她们人生中的一个全新课题。对于如何科学的喂养宝宝,她们会有很多问题想问。
1.
答:母乳含有丰富而易吸收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母乳含白蛋白多、酪蛋白少,易被消化吸收;母乳中的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高,颗粒小,有利于消化吸收;母乳中乳糖含量多,有利于乳酸杆菌生长。母乳还含钙丰富,钙磷比例合适(2:1),容易吸收,较少发生低钙血症;母乳含铁虽不多,但很容易吸收利用,其铁的利用率达到50%。母乳含有质、量都最适合婴儿的营养素,而且营养素之间配比合理。实行母乳喂养可以大约减少33%5岁以下儿童的营养不良。另外,母乳喂养还可以防止宝宝过胖,防白血病,降低过敏,营养大脑,对孩子日后心脏健康也很有益。
2.什么是过渡乳、成熟乳?
答:产后7—14天的乳汁为过渡乳,14天后的乳汁就叫成熟乳。
3.什么是纯母乳喂养?
4.答:纯母乳喂养是指孩子只吃自己母亲的奶。
5.为何初乳宝贵要珍惜?
答:产妇在产后最初几天分泌的乳汁叫初乳,虽然不多但浓度很高,颜色类似黄油。与成熟乳比较,初乳中富含抗体、丰富的蛋白质、较低的脂肪及宝宝所需要的各种酶类、碳水化合物等,这些都是其它任何食品都无法提供的。相对而言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维生素较少。初乳中免疫物质可以覆盖在婴儿未成熟的肠道表面,阻止细菌、病毒的附着。所以初乳被人们称为第一次免疫,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初乳还有促进脂类排泄作用,减少黄疸的发生。妈妈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初乳,尽可能不要错过给宝宝喂养初乳的机会。
6.为什么不要给刚出生的新生儿喝牛奶或糖水?
答:新生儿喝牛奶或糖水会降低他对母乳的渴求,使用奶瓶后,容易对奶头产生错觉,而不愿意再去费力吸吮母乳,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给新生儿喝牛奶有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或引起腹泻。新生儿对母乳的吸吮减少,可使母亲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自己奶水不够,造成心理压力,从而使母亲泌乳时问延迟,泌乳量减少,容易发生早期奶胀或继发乳腺炎。所以不要给刚出生的新生儿喂牛奶或糖水,除非因母亲或孩子有病,医务人员有明确的意见。
7.
答:一、精神状态。若宝宝吃饱了就会情绪良好,如吃奶后宝宝表现愉快。玩笑自如。在母乳充足时,宝宝吃奶时可观所到“咕嘟、咕嘟”的吸奶声音。如果在宝宝吸时听不到连续的咽奶声音,有时宝宝正在吃奶会突然放掉奶头啼哭,或者吃奶后睡不到1个小时,就醒来哭闹,这表示宝宝没有吃饱。
二、大便形状。由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的形状是黄油油的软便,每天大便2~4次,这表明奶量充足,婴儿吃饱了。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量少,并呈绿色泡沫便,这说明母亲的奶量不足,表示宝宝没有吃饱。
三、体重状况。婴儿体重的变化状况,往往能表明宝宝是吃饱了还是饥饿。如果宝宝的体重会日益增加,发育良好。6个月内的婴儿,平均每月增加体重600克或至少每周递增125克。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加500克。这些可说祖母乳充足,婴儿吃得饱。如果婴儿的体重增加,达不到上述标准,而且相差较大,在排除了疾病之后,多说明奶量不足,婴儿吃不饱。
8.
答:1.注意力分散。2.身体不舒服。3.添加辅食后就不爱喝奶了。4.胃口不好,总感觉不饿。5.奶嘴选得不好。6.转奶方法不当。
9.为什么宝宝不能过多吃盐?
答:婴幼儿的肾脏和他们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远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所以他没有能力充分排出血液中过多的钠,因而吃盐过多很容易受到损害。并且,这种损害是难以恢复的。吃的盐过多,还会引起体内的钾随尿液大量流失。而钾对人体的肌肉活动,心肌舒缩都有重要作用。钾失掉太多,甚至会引起心脏肌肉极度衰弱而死亡。
10. 如何给宝宝断奶?
答:从5—6个月开始便应为婴儿断奶作准备。初起以辅助食品(以下简称辅食,一般指成形的普通食物)试喂,若婴儿乐于接受,则辅食量可逐渐增多;辅食种类从单一到多种,直到取代一次母乳。到l岁左右辅食应可代替3次母乳,余下的2次母乳可以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代替,逐渐完成断奶过程。
11. 宝宝不宜吃的辅食有哪些?
答:一、主食类:这里主要说的是细粮,细粮中的维生素遭到破坏,b族维生素的摄入会有所减少,从而影响到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还由于铬元素的缺失而影响宝宝的视力发育,极易导致近视的发生;
二、荤食类 :蛋清和鱼 ;
三、水果类:芒果、菠萝、有毛的水果;
四、蔬菜类:含有大量草酸的蔬菜、不易消化的蔬菜都尽量不要给宝宝提供;
五、饮料类:矿泉水、纯净水、功能饮料、刺激性的饮料(可乐、咖啡、浓茶等);
六、豆类:豆类食物中可能含有致甲状腺肿的因子,而且豆类食物都较难煮熟,而食用不熟的豆类很容易引发过敏和中毒反应;
七、海鲜类:螃蟹、虾等带壳类海鲜食物容易导致宝宝过敏,发生一些过敏反应,一般在宝宝1岁以前不宜喂食;
宝宝喂养过程中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妈妈们认真学习。但只要我们掌握好科学的方法,你的宝宝一定会健康快乐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