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余香】淡雅清秀的妆发之美

标签:
宋代眉形发髻妆面唐代 |
分类: 墨之余香 |
(本文部分内容是PO根据参考文献重新整合编写的,并非百分百原创,文字所述也并非百分百正确。)
相对于汉唐的浪漫与奔放来讲,宋相对含蓄得多,妆面发型都偏向于精致淡雅。这跟它的历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化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汉唐是两个大统一的朝代,但宋朝自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之后,并没有将南北统一起来,而在我国北部、西部仍存在着契丹、党项等族建立的政权,这使得宋朝整体朝代脾气少了一份霸气。再加之“程朱理学”的推行,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从原先的开放渐渐地变得收敛起来。
宋代女子面部的妆容多以素淡为主,浓妆艳抹已经不怎么时兴了。浅浅的腮红,细柔的眉形,有一种清水出芙蓉之感。虽然宋代部分妆面继承了唐代的,但也根据自身的朝代性格做了一些修改。宋代主要有:“飞霞妆”、“慵来妆”、“檀晕妆”、“薄妆”等。“飞霞妆”这种妆面先在脸上涂抹胭脂,再涂上一层白粉,白里透红,这种面妆为唐代传下来的,《妆台记》记载:“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慵来妆”相传为西汉成帝妃子赵合德所创,《汉魏丛书·飞燕外传》记载:“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慵来妆给人一种慵懒困倦之感,宋代张先的一首词《菊花影》描写了这种妆面的状态:“堕髻慵妆来日暮,家在画桥堤下住。”;“檀晕妆”是用檀粉来涂脸,因此叫这个名称,檀粉为一种粉红色的粉,宋代苏东坡诗句中有提到:“鲛绡剪碎玉簪轻,檀晕妆成雪月明。”;“薄妆”即为淡妆,浅朱微红之色。与之妆面相配套的还有一些眉形,这些眉形普遍比较的柔和,大有一种宋代的文风在里面。宋代的眉形大致有以下几种:“长蛾眉”、“浅文殊眉”、“出茧眉”、“广眉”、“倒晕眉”等。“长蛾眉”形状比较纤长,略微呈下挂状;“浅文殊眉”眉形纤丽轻细,清淡隽秀,因为是女尼所创,因此叫此名;“出茧眉”眉形比较的短粗,犹如蚕茧;“广眉”为比较粗犷的眉形,苏东坡有诗句描写道:“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倒晕眉”形状如宽月形,眉尖眉梢由深至淡,逐渐晕开。这些眉形与唐代的眉形相比,就显得比较的含蓄了,产生这样的变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审美有关联。宋代除了前面说的这些眉妆之外,还有一些面饰,比如花钿、面靥、额黄等。花钿的形状也比较秀气,基本以花形为主,面靥则有珍珠贴面等,较之先前的朝代,宋代更为精细。
宋代的面妆用品在汉唐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除常见的美白面脂外,另有香膏、却老膏、驻颜膏、玉龙膏等延缓衰老的护肤用品,虽然养颜护肤在唐代已经开始流行,不过宋代更为多样。在眉妆上女子画眉的材料较之之前的朝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叫“烟墨”的画眉材料。烟墨原指以松烟或桐烟等调胶制成的墨。南朝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烟墨不言,受其驱染;纸札无情,任其摇襞(bi4)。” 南朝梁江淹《为建平王谢赐石砚等启》:“臣夙乏翰能,素谢篇伎。空贲恩辉,徒隆慈饰,方停烟墨,永砥学玩。”到了宋代原用于文房四宝中的烟墨有了新的职能,出现在了女子的梳妆台上。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自昭哀来,不用青黛扫拂,皆以善墨火煨染指,号薰墨变相。”
宋代女子的发型秉承了隋唐五代的一些遗风,高大却比之前的更加的细巧,从唐代的大气夸张变成了秀气精致。朝天髻:《妆台记》记载:蜀孟昶末年,妇女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五代开始流行,宋代仍沿袭。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一日内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其一当额为髻,曰蔡太师家人也。……问其(发式)故,蔡氏者曰:‘大师觐清光,此名朝天髻。’”高椎髻:髻形如椎。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所《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珠髻:发髻上簪有各种珠翠,因而得名。《新唐书·南蛮传下·两爨(cuan4)蛮》:“妇人食乳酪,肥白,跣足;青布为衫裳,联贯珂贝珠络之,髻垂於后,有夫者分两髻。”
元
宋代是中国妆发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从顺应自然到受约于理学,从夸张不羁到讲究细节,审美的趋势由天伦到了人伦,此后一千多年里,这种由人伦主导的时尚,走起了小步子,不再任性随意,处处透露着一种淡雅清秀且拘泥于精益求精的风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