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之余香】顺乎天然的妆发之美

(2015-07-03 21:42:01)
标签:

文化

汉代

发髻

胭脂

堕马髻

分类: 墨之余香

【墨之余香】顺乎天然的妆发之美

(图片为已故插画家德珍的作品)

(本文部分内容是PO根据参考文献重新整合编写的,并非百分百原创,文字所述也并非百分百正确。)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妆扮,无论是皮肤还是发丝的修饰,都有着特殊的爱好和情感。通过妆扮,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和时尚的追求,以及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衍变和发展。那么我们今天着重要讲的是中国妆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朝代:汉、唐、宋。为什么说这三个朝代是最具代表性的呢?我们都知道“汉”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强大的一个朝代,它继承了秦的一些制度,又对之后的朝代影响甚远。它的妆扮风格总体来说表现了中国早期的民族性格:狂野、自由、顺乎于天然,它继承了先秦至秦的一些审美标准,又产生了属于自身朝代脾气的新审美标准,它是中国妆扮史上第一个集大成者的朝代;“唐”,它跟“汉”有着相似之处,它们之前都有一个比较短命的朝代,所以一开始基本上都保留了前朝的一些妆扮特征和风格,之后才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妆扮风格。“唐”是继“汉”之后一个少见的更为强大的朝代,从历史背景上来分析,汉是一个“走出去”的国家,开辟丝绸之路,将中华文明远播西域,所以它带出去的东西比带回来的多,而“唐”是一个“吸纳”式的国家,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商人、艺术家、宗教团队等,这些外来人口在学习唐朝文化知识的时候也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带到了唐,这些影响势必也会在妆扮上反映出来,唐代的妆扮因此较为丰富多彩;第三个代表性朝代“宋”,它是一个转折点,按照宋词的分类属性“豪放派”和“婉约派”来比喻,宋代的妆扮可以称为“婉约派”,之后的元明清已难以再见汉唐时期的“豪放”特征,基本上都是以“婉约”为主。用一句话来概括三个朝代妆扮的重要性:汉代是奠定了民族妆扮的基本特性,唐代是发展和丰富,宋代则是提炼和沉淀。

汉朝是个比较长寿的朝代,前后一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四百多年,汉分西汉、东汉两部分,在这漫长的四百多年里,妆扮也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初期的简约中隐透着奢华到后面的大气中略带着张扬,它不是一种风格贯穿到底,而是受经济政权的影响,不停地在改变。

汉时期的妆面较之先前的略显复杂点,随着文化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妆扮也越来越丰富。西汉流行细眉、细长眼、薄嘴唇,到了东汉画风偏向于粗犷了,流行粗眉、小唇。妆面的不同,有一部分取决于化妆品:在先秦时期普遍呈现一种比较寡淡的面妆风格,而到了秦汉,不光有敷脸的米粉,还有铅粉,还有用于两腮和嘴唇的红粉、胭脂,以及画眉用的黛、石墨等。汉代使用胭脂作为腮红和口脂已经比较流行,胭脂的原材料有两种,一种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这种植物叫“蓝红花”,这种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另一种取材于矿石中,这种矿石盛产于西北地区的焉之山,匈奴贵族女子常用来涂于面部和唇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河西战役时,匈奴大败,失掉了焉之山,悲歌道:“失我焉之山,失我妇女无颜色。”其实在这之前,焉之山地区也时有胭脂矿石运往中原地区。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等等。汉伶玄《赵飞燕外传》中描写道:“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这种或类似于这种偏向于柔媚的妆容在西汉时期比较受欢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眉长而唇薄,眉眼间流露慵懒之神情,优雅动人。除胭脂外,眉妆的使用亦比之前丰富。“八字眉”、“蛾眉”、“远山眉”、“长眉”、“阔眉”等等,有些还对后世的眉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字眉”型如“八”字,眉头在上,眉尾在下,呈倒挂形态;“蛾眉”形如飞蛾,东汉时期“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远山眉”在《西京杂记》中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远山眉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清秀开朗;“长眉”纤巧细长,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俑即是长眉;“阔眉”在《后汉书》里记载:“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除了腮、眉之外,《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五色花子”是一种贴在脸上的面饰,这种面饰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汉代和汉代之后的朝代都保留着这样的附加修饰,并且材质多种多样,形状各异,颜色丰富。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还记载着另一种修饰面妆“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此本天子诸侯群妾留以次进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于口说,故注此丹于面,灼然为识,女吏见之,则不书其名于第录也。”这种面饰一开始只作为告知天子诸侯该女子来了例假不能行房,但到了后来渐渐地变成了一种流行时尚,功能已不再是原先的那样。

以上这些都是汉代女性的面部化妆,其实在汉代并不是只有女子才化妆,个别男子也会。《汉书·广川王刘越传》中写道:“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后汉书·李固传》中亦写道:“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jun4)鸃(yi4)、贝带,傅脂粉。”不过这些记载的多半是男宠之类的人物,从当时大环境来讲,男子傅粉抹脂并不是所有都这样。毕竟是男权社会,大部分男子对于美的追求,并不是涂脂抹粉,主要注重的还是自己阳刚的一面。蓄须就是历代男子爱美的一种表现,将自己的胡子养得乌黑健康,就像女子爱护自己的头发一样。关羽因拥有一把美须,被还人称为“美髯公”。

汉代的发型是先秦至秦以来的集大成者,它的风格就如同一首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浑然天成。汉代的发髻在初期的时候比较的低垂,基本上脑后成髻,越到后面就越往上走,到了东汉末年,已是非常高了。发髻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汉代初期根基还不是很稳固,内忧外患并存,为了休养生息,减少开支,汉文帝还曾下令,宫中妃嫔不得穿拖地的衣裙,汉文皇后还亲自带领宫中女子采桑织布。从目前现有的具体形象资料记载来看,高髻成为一种大规模存在的发髻已是西汉中晚期了,汉代的高髻甚至影响了之后一些朝代的发髻,例如魏晋时期,还带有明显的汉式样式。汉代的发髻有名可寻的有以下几个:椎髻:《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lie4)卓氏,俱居临邛。”唐颜师注解:“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垂云髻:《髻鬟品》记载:“汉有垂云髻。”大抵是一种垂髻,偏于脑后。迎春髻:流行于汉代,《髻鬟品》记载:“汉有迎春髻。”在《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始皇宫中悉好神仙之术,乃梳神仙髻,皆红妆翠眉,汉宫尚之。后有迎春髻、垂云髻,时亦相尚。”这段文字说明了,汉代前期沿袭了秦代的一些妆扮。换句话说,任何朝代的妆扮都不是断开来分别存在的,而是一朝影响了下一朝,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四起大髻:东汉时一种发髻,挽髻于顶,余发绕髻三周,在头顶形成四层发圈,故名“四起大髻”。花钗大髻:流行于汉魏,头梳一大髻,上插多支花钗,故名。奉圣髻:《中华古今注》记载:“汉高祖又令宫人梳奉圣髻。”垂髾髻:头梳一大髻,向后倾斜,有一余发下垂。《妆台记》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合分髾髻、同心髻。”“分髾”即“垂髾”。新兴髻:将头发卷高成椎髻状,《事物原始》记载:“赵合德入宫为卷发,号‘新兴髻’。”堕马髻: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汉代男子的发型亦跟汉代女子的发型变化趋势相似,汉初偏低,之后渐高。汉初,男子将“头发梳至脑后,盘结成髻,发髻顶部与额头齐平,呈扁平状,最高部与颈部的发根呈斜坡状,其形酷似一个倒置的簸箕。”到了后面,基本上已经束发于头顶了。

汉代的妆发基本上奠定了汉族男女的妆发风格,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束发、堆砌、盘桓、拧扭等手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乎在之后的朝代里,形形色色的发髻都能找到一点汉代遗留的影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