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iki-镜子
Niki-镜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40
  • 关注人气:2,0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迷你课堂】古代妆面名称解释

(2013-10-20 14:12:40)
标签:

课堂

名称

妆面

米使

梅花

时尚

分类: 迷你课堂

本文文字为资料整理

   【粉·胭脂】

    《释名·释首饰》(东汉·刘熙)曰:“脂,砥也,着面柔滑如砥石也。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

 

   【眉】

    《释名·释首饰》(东汉·刘熙)曰:“眉,媚,有妩媚也。”

 

   【花子】

    花子,即花钿。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

【迷你课堂】古代妆面名称解释

【额黄】

额黄,一种古代中国妇女的美容妆饰,也称“鹅黄”、“鸦黄”、“约黄”、“贴黄”,“花黄” 。 因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于额间而得名。我国古代妇女额部涂黄的风习,大约同花钿一样,起源于南北朝或更早些。更可能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关,当时全国大兴寺院,塑佛身、开石窟蔚然成风。妇女们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风习。

 

【面靥】

面靥,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 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斜红】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相传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及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