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髻
五代后蜀发髻名。《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二、同心髻
陆游的《入蜀记》“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尺,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北宋赵大翁幕壁画中左一坐着的妇人梳同心髻)
三、流苏髻
元代伊世珍《琅嬛记》记载:“轻云髻发甚长,每梳头立于榻上,犹拂地,已挽髻,左右余发,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
四、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所《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重庆大足摩崖石刻中的养鸡女梳高椎髻)
五、危髻
高耸的发髻。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
六、芭蕉髻
椭圆形,在髻的四周环以绿翠的一种髻式,宋人《瑶台步月图》中有此髻式。这种发髻发饰繁多,多为上流社会贵族女子所梳妆。
七、双蟠髻
又名“龙蕊髻”,髻心特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宋时有此髻名,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鬂”句。宋人《半闲秋兴图》中有双蟠髻。这种发式的特点将头发在头顶分成两大股,用彩色的缯捆扎,髻心很大。
八、盘髻
盘髻有大小,大的又叫抛髻,髻式作五围;小的做三围。
******************************************************************
大抵这些,有待补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