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2013-04-28 11:36:15)
标签:

余香

居民

方式

手势

遗址

分类: 墨之余香

    “鸣鹤”在中国的乡镇中不算有名,许多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是说起“上林湖越窑”,大概就会有所印象,越窑始于唐代,盛兴于宋代,专制青瓷,曾闻名遐迩,唐时期一度是宫廷瓷器的供应场所。“鸣鹤”就坐落于越窑附近,它依山傍水,恰似一位闲云野鹤的老者,蓑衣斗笠,坐舟垂钓。

   走进鸣鹤,瞬间觉得城市的生活离得遥远,你仿佛记不起城市是哪样的,眼前只有杨柳扶风,水波荡漾,错落有致的民房,趣意盎然的小巷子,以及三三两两午饭过后出来散步的村民,和躺在摇椅上边晒太阳边听收音机的村妇。这种悠闲自得的慢生活方式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有条小河贯穿了小镇,这条河的源头不知道在哪儿,只知道它流向了白杨湖,流进了上林湖。沿河而走,观望两岸的景致,跟西塘、乌镇又不相似,尽管许多江南的古镇都差不多,但是鸣鹤却保存了它独特的一面,那就是浓重的生活气息,置身于其中,我总是能模糊地记起幼时在曾姥姥家玩耍的情景,柚子树还在,青石板的搓衣台、搁置在地上的空酒坛,以及后门高高的围墙和皲裂的石阶,这些东西时隔二十几年故地重游,它们仍原封不动地在那儿,平静地守望着每个日出与日落,老友重逢,不知道是否还记得我。

   老远忽见几只鸭子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调,从一户农家出来,它们旁若无人,昂首阔步,让人忍俊不禁。路过的村民也没有像我这般好奇兴奋,人归人走,鸭归鸭走,互不干扰。那鸭子估计是要到水里去游一番,引颈看去,果见水上游着几只。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老石桥还在,在外公外婆的相册里,我总是能看见那座桥,要不是二外公站在上面,要不就是大舅站在上面。这座桥送别过很多人,他们从小镇出去,载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对未来人生的选择。许多有名的或是无名的人,都经过了这座桥。站在石桥上抬眼望去,对头就是“慈溪酒厂”,酒厂早已不在那儿了,只有那标志性的门头和粗壮的烟囱还在,它是一个时代的留念,一个激情年代留在新时代的一个烙印。它跟石桥一样,目送了许多外出闯梦的年青人。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叶氏家族是鸣鹤当地的名门望族,家族是药业世家,家业很大,曾经叱咤一时,在国药中首屈一指,叶氏有六个儿子,现存最完整的宅子系第五个儿子的宅院,鸣鹤很多小巷子的名字也取自于那六个儿子,“三房巷”“陆房巷”等,可见叶氏支脉的兴盛,那一房房如果都保存完好,就连片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民国宅院。

   走进五房,正厅的两厢是叶氏家族历史的介绍厅,穿过正厅便是一个四合院,抬头只见四方的天空,天瓦蓝瓦蓝的,遥想那会儿,此地是否也会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透过四面的砖瓦仰望着这一片天空呢?只是我是自由的,我可以这样进入她的家,触摸和感受她的气息。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外面是什么样子的,她思索过,猜想过,看着父亲或者丈夫或者儿子那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她似乎意识到时代正在渐渐地变迁。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走过四合院抬眼就能看到二门,门楣上写着“祥迎”二字,大抵是寄托了宅院主人对于家族和家业美好的愿望。只是现在物是人非,人去字犹在,无处觅芳踪。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离开二门,又是一个天井,这天井不比大门处的严肃,倒是有着几份热闹,有树有井,有游廊。附近的居民在游廊上坐着闲聊,原来那游廊的一边有一扇门,推开这扇门便是宅院外了,它连接着民居和三房那残缺不齐的遗址。叶氏六个儿子,除了五房之外,其余的几房早已被改建了民居,只存高高的外墙,显示着曾经庞大的家业。

   关上偏门,坐在游廊上小憩,见小儿在家长的保护下,蹒跚地学着走路。曾几何时,这地儿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情景,我似乎能看到戴着虎头帽的叶氏子孙在这片天地中成长,偏门外的货郎担儿,摇着拨浪鼓,高唱着自编的小调,穿行在深巷间,院内的奶娘抱着小儿咿咿呀呀打着手势。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穿过内堂,又是一个天井,只不过比较小,东面的墙角种着一棵树,看它高大的身躯,便知有些年岁了。也许它目睹了叶氏的兴衰,目睹了这座宅院里的春华秋实,目睹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生动的故事。掌灯时分,内堂西厢点起了昏黄的煤油灯,也许在那儿,有人伏案走笔,或算盘声响。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离开五房,进入巷子,两边都是高高的房墙,再看天空,变得如此的细长,一时间,你仿佛能听到货郎那高亢响亮的叫卖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岁月的流逝,带走的是几代人的音容笑貌,带不走的是印刻在每代人记忆深处的东西。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在巷子中走着就能不时地看到大花猫和大黄狗。它们或悠闲地享受着午后的阳光,或恪尽职守地看家护院。人来猫不惊,你拿起手机拍它,它就摆好一个姿势让你拍个够。那份淡定和从容就如这小镇一样。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走过银号,又见一宅院,也不知道以前是谁家的。抬脚进得里面来,只见现居住着好几户,房子不改旧模样,只是主人已是两三家。这种房子在当地叫“堂前”,我外婆外公住的房子也是此类型的,以前是大户人家的,解放后被整改没收,卖给了其他人,于是就出现了几乎人家住一个“堂前”的情况。住在“堂前”里的人家,往往一住就是四代。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墨之余香】鸣鹤记忆
    鸣鹤不大,现属观海卫镇,好似镇中之镇。闲下来游历一番,颇多感受。忽想写些什么,奈何苦于文字生疏,词汇贫乏,不能达意。惭愧惭愧……若是早些年,也许可以写出一篇至少比现今好的文字来。感叹,韶光易逝,人心懒散,少年不再,愁来无能——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