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课堂】高耸入云的单刀半翻髻

标签:
课堂两个阶段舞女双环 |
分类: 迷你课堂 |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类似于这样的发髻(见图1)。这种夸张的高高的发髻叫什么发髻呢?它有一个威武霸气的名字——“单刀半翻髻”。
单刀半翻髻是古代女子发髻中高髻的一种,高耸如云的发髻一侧弯曲呈一定幅度,在顶端位置又微微向前向下弯曲,发髻整体造型正好像一把大刀,所以被称为单刀半翻髻,这种发髻凸显一种高贵中不失婉转的美。
“半翻髻”始于隋代,盛行于唐(初唐)。半翻髻有分“双刀”(见图2)和“单刀”。这么高大的发髻是怎么梳出来的呢?其实在古代并非所有的发髻都是原生头发梳上去的,古人也比较追求时尚,有些发髻是假发(义髻),“单刀半翻髻”就属于假髻的一种(见图3)。
我们获得这类发髻信息的主要来自唐代遗留下来的壁画和佣。
唐新城公主(唐太宗嫡出公主)墓葬,其内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多梳扇形高髻,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颅长,而发髻的高度很高,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这一阶段的发髻以扇形高髻为主,这类扇形高髻就是“单刀半翻髻”(见图4)。图中的女子身着蓝色裙子,头上顶着高髻,左手托着装有果品的盘子,由此可见,此女子不可能是公主本人,有可能是宫中的侍女。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髻种类,如百合髻,双环髻等。
那么是否梳此髻的都是侍女呢?
唐代宫廷舞姬有梳高髻的习惯(见图5、6),郑嵎《津阳门诗》序中写道:“又令宫妓梳九骑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宝璎珞,为霓裳羽衣之类。曲终,珠翠可扫。”这种高髻配盛装的打扮不是后宫妃嫔贵妇却是宫廷舞女。舞女们如此华丽的装扮,体现了唐代的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权力统治者追求艺术上的高要求。除了舞女有出现单刀半翻髻外,一旁奏乐的女性乐师也有此发髻,唐代出土的佣中有梳单刀坐着吹排箫的女子。
唐代妇女的发髻,初唐后身份较高的妇女偏向于高髻,唐《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妆台记》“唐武德中梳半翻髻”。起初唐太宗不太支持女子梳此发型,后来问及令狐德棻,令狐德棻回答,头的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道理。因此,高髻不受限制,一下子流行开来。不过这种发髻记载更多的却是宫廷侍女和乐舞者。在唐永泰公主墓中也有单刀半翻髻的壁画(见图7),图中两个女子,大概后者是侍女前者可能是贵妇。
由此可见,单刀半翻髻有图文记载的多为贵妇(女官)、乐舞歌姬、宫廷侍女等,并流行时期为初唐。
【下次迷你课堂会讲单刀半翻髻的真人造型制作】
(注:以上言论为本人观点,并不是权威,欢迎补充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