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iki-镜子
Niki-镜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40
  • 关注人气:2,0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迷你课堂】第四章:东汉时期妆束(理论篇上)

(2012-11-13 17:53:30)
标签:

中国

匈奴

唇脂

汉朝

打虎亭汉墓

分类: 迷你课堂

一、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一统朝代,与西汉合称两汉,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前期的光武中兴,亦是中国史上的盛世之一。东汉又称为后汉,乃为区别于西汉之前汉。又取汉朝中兴之意,东汉时的首都洛阳被称为东京,因此又以东京为东汉的代称。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反复打击下,匈奴西迁,远走欧洲;班超出使西域并首次将丝绸之路打通到了欧洲;蔡伦发明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创立等等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大事。

二、东汉妆容

1、眉

    除了西汉那节所提到的“八字眉”、“远山眉”、“长眉”外,东汉时期又时兴了“蛾眉”、“阔眉”、“惊翠眉”、“愁眉”。

    【蛾眉】:在东汉则以明帝为魁,史称“明帝宫人,拂青黛峨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着对女子的妆饰重视起来。著名的张敞画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阔眉】:汉代妇女也曾画过“阔眉”(又称“广眉”、“大眉”),据说这种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后传遍各地。谢承的《后汉书》里就载有“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甚至“女幼不能画眉,狼藉而阔耳”。

    【愁眉】: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发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脱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与自然眉形相差较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画上双眉。《后汉书·梁真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这里的“啼妆”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状的一种状式,流行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少有的几种眼妆之一。)此举影响很大,“至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京都歙然,诸夏皆放(仿)效。此近服妖也”。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愁蛾”,后世常用以形容女子发愁之态,谓之“愁蛾紧锁”。

2、化妆品

   这时期的化妆品有:米粉、铅粉、辰粉(辰粉的制法是在铅醋化为粉后,按“每粉一斤,人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裁成瓦、定形,待干收起”——《本草纲目·金石》卷八)、爽身粉、红粉。

   【胭脂】: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对其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蓝花汁凝作燕旨。”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则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图一)中已有胭脂等化妆品。此墓主人为当时一位轶侯之妻,墓年代大约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灭亡不过40年时间。可见,至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以胭脂妆颊了。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汉代以来,汉、匈之间有多次军事厮杀,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右部浑邪王率众四万人归附于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归臣于汉朝;光武帝建武廿四年(公元48年),驻牧于南边的匈奴日逐王比率众到王原塞归附。再加上官吏与民众间的交往,都为汉、匈两民族文化习俗的沟通与传袭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途径。“胭脂”的制作、使用与推广,也正是在这种大交流、大杂居的历史背景下,渐渐由匈奴传入汉朝宫廷和我国与匈奴接壤的广大区域的。

    【唇脂】:点染朱唇是面妆有一个重要步骤。因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可改编嘴型。早在两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妇女妆唇习俗。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娥(蛾)扬兮,朱唇的其着丹。”汉刘熙《释名·释首饰》已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丹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朱砂本身不具黏性,古人在朱砂里加入适量的动物脂膏,制成唇脂,既防水,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还能防止口唇皲裂,成为一种理想的化妆用品。唇脂的实物在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西汉墓葬中都有发现。出土时,还盛放在妆奁之中。反映了汉代妇女妆唇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迷你课堂】第四章:东汉时期妆束(理论篇上)
(东汉打虎亭汉墓壁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