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iki-镜子
Niki-镜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40
  • 关注人气:2,0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之余香】(老文章)中国电视剧的怪现状

(2011-10-14 10:23:39)
标签:

娱乐

武则天

中国

宋体

电视剧

杂谈

分类: 墨之余香

【 此文章写于2006-11-12,是大学时候的文章,现在看来有些观点还是没有过时。】

   

    从我懂事起到现在,我大致可以把中国的电视剧走过的这20年归结为两个不同的时期:自我发展期与跟风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在这段时间里,电视剧跟市场的挂钩不是那么明显,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影视制作公司,在选择题材上着重考虑的是文化艺术和情感真实的一面。80年代的《红楼梦》、《西游记》等等一些经典的电视剧,传承了传媒本身所赋予他的文化价值的体现,不光是在荧屏上实现了叙事的要求,更是一种审美、综合艺术的教育,我虽是那个年代生的,对我的影像却是至今仍受益匪浅,很多电视剧看过后可以忘记,唯独那个年代的记忆犹新。

    20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中国的电视文艺的分水岭。因为此前的80年代,电视文艺形态体系才刚刚萌芽,进入90年代,电视文艺逐渐走向成熟。总结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文艺,决不能忽略一批优秀的电视人和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它们都推动了电视剧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观众欣赏习性和观念的转变,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美好的回味,例如《渴望》、《北京人在纽约》、《三国演义》等等,承接了80年代的第一波高潮。

    然而中国人在欢喜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似乎渐渐意识到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电视剧开始脱离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与文化传播意义,正欢天喜地地步入一个在“俗文化”领导下,相互跟风模仿的一个怪圈中。

    1997年一部《还珠格格》在中国刮起了一阵不小的风,一时间,电视剧的圈子里出现了一种现象,出来的各个是“格格”的戏,孙树培更是不亦乐乎地导了一部又一部关于格格的戏,正如在某届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说的那样:去年一蜂窝全是格格,今年一蜂窝全是皇上,明年一蜂窝全是太监。在《还珠格格》的领头下,影视制作人似乎看到了庸俗文化下的巨大的商机,于是“清宫戏”成了一块金砖,大家纷纷来捞。

    “清宫戏”泛滥的同时,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们可以随便玩弄历史。大陆界内人士在批评港台乱改历史的时候,自己却在挂羊头卖狗肉。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假借慈禧太后的口气写了一封给影视圈的信,信中写道,“看过你们的电影、电视剧,我顿时生出一种知遇之感。你们对清朝如此关爱,我甚感欣慰。目睹屏幕上铺天盖地的辫子、小脚、八股,耳闻威严婉转的‘朕’、‘皇阿玛’、‘皇额娘’,我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大清盛世。我有一点预感:通过你们艺术的巨大感染力,‘皇阿玛’、‘皇额娘’等等称谓,说不定会成为青少年新的时尚用语……”其实我觉得,大多数影视制作人看了这封信之后,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市场需要就是上帝,我管你什么乱七八糟的。但仔细想想,素不知,在电视机面前,观众永远是滞后的,他不可能在你这类电视剧没有生产出来之前就已经喜欢这样的风格了,往往是电视播完之后才被引导到预期的效果,而后觉得这个不错,胃口就被增大,于是,大量的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就成批成批地生产出来,说是因为观众的需要,其实是自己的诱导,市场是不单一的,是个互动的过程,谁都有责任,但是始作俑者在盈利的驱使下,是起了领头的作用的。

    在有关“胡编乱造”与“历史长袍”的两种类型中,有些编剧心里似乎有一种历史崇拜一样的东西,总是想方设法往历史上贴,结果被搞历史研究的人一推敲,指出许多毛病,还不服气,说:历史人物也有人性人情,我在创作的时候是和历史人物将心比心的……结果是,把从前所谓的“反面人物”,涂以“人之常情”的浓墨重彩,让他们“可爱”起来,“亲切”起来……倘若历史学者们不说话,他们就会往历史那边挤,慢慢地,他们就好像是历史了。于是,渐渐地国人开始迷茫了,到底该相信谁,例如一个武则天,有许多版本,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符合历史的?对于历史的认识也被个人主观化了,中国人越来越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了。98年热播的《大明宫词》冠以了“长篇历史电视剧”的称号,我不从它的叙事风格或者音乐美术表演什么的来说,其实它的常识没有出现问题的话,还是真的不错的,但是问题就出在“唯美风格”上了,为了刻意地追求浪漫的抒情的效果,却把历史给忽略了。在历史上薛韶是因为谋反罪被武则天投入狱中活活饿死的,而且他跟太平公主结婚前根本没有见过面;被武则天赐死的女人不是薛韶的妻子而是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武攸嗣的妻子。对于不懂这段历史的人看了肯定是奉为历史参照宝典,对于《大明宫词》发生在一千多年的故事来讲影响还算小的。真正影响大的还是清史和近代史的影视,它捣乱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文化(关于文化说起来比较复杂,我暂且不提)。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所谓的艺术家想方设法地逃避或者回避这种错误的教化作用。当一部影视剧作品创作的初期,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他们会说自己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遭到批评时,他们就说那只是“编的情节”。当他们宣传影视剧时,他们会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却各个鲜活,正面人物却粗糙猥琐,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到一些影视作品在塑造人物上有倾向性的偏差。

    另一类的跟风当属偶像剧。台湾的《流星花园》红了之后,出现了《红苹果乐园》、《星梦奇缘》等等一些所谓的青春偶像剧。咋一看造势还不错,邀请了“xxx”明星来加盟,投资多少多少,打算把《xxxx》比下去等等,有句话叫“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估计也就这么一回事了,于是我下了一个结论:中国的烂片时代由此拉开了序幕!

    关于跟风,中国的电视剧学得不够聪明,韩国的《大长今》进军过来时,有人眼红了,一连串的连锁效应便产生,先是香港无线的台庆大戏《金枝欲孽》,我不知道是它当初拍这个电视剧的时候就打算与《大长今》较劲呢,还是后期宣传的时候故意打上了“中国版的《大长今》”,撇开它是否符合历史或者是否遵循历史的常识,总之从编剧这一块来讲,还是不错的。这还好,内地又出了个《大清后宫》,有句话说:第一个想出来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想出来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想出来的人是蠢材。据说《大清后宫》打的是“内地版的《金枝欲孽》”,看了几集我就受不了了,烂得空前绝后,史无前列,感觉就像地摊上口袋言情书一样。不禁担心起中国的影视剧起来,跟就跟吧,不成熟阶段就是靠临摹出来的,就像画画一样,可以理解,问题是,这种连皮毛都没有学到的跟风简直就是扯蛋!

    曾经有位老师说: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低龄化。我觉得这都得归功于影视剧的功劳,在这些冠冕堂皇的影视剧的教化下,观众不“年轻”才怪。在市场文化与国家文化相冲突的时候,你该怎么选择?要钱还是要面子?这是一个值得深刻地去思考的问题。

    对于现实荧屏帝王戏唱主角、”“遍地的现状,有专家指出,这恰恰证明了当前电视剧发展繁荣背后掩盖的混乱状况;而那些“歇斯底里”或者“爱来爱去不知道爱谁”则充分证明了现代人的感情空虚的同时,在处理情感问题上也是比较迷茫的。整体素质与文化的堕落,在影视现象中可以体现出来,电视发展的同时,无法掩盖诸多问题的出现。中国的电视剧发展到今天,在数量上可谓是突飞猛进,但是在质量上却要认真的反省下。

    目前,中国电视剧生产量已经比90年代提高了10倍之多,但是不免出现剧情无聊,演技生硬等情况。还有就是电视剧撞车的问题,在家报纸上出现了几句话随着电视剧产量的激增,撞车频率越来越高,去年有三家同时拍纪晓岚、两家拍郑成功,都是上千万的大制作。今年报批的剧目又有231部撞车,造成撞车的主要原因有:情节、人物雷同;作者一稿多投;一部原著多家改编;重复交叉申报。”在质量与撞车的背后接踵而来的是观众的审美疲劳,时间长了观众就会对电视剧失去了信心,电视剧的观众会成批地减少,出现电视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总的来说,噱头大未必是好事,想讨好观众首先得尊重观众,盲目地跟风,观众的眼皮会累,关键是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电视人要学会预见性和创新性又不忘传统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