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艺术与编剧角度的分析】
看戏那天我们学校的一个老师也在,他说太长了,感觉有点琐碎。其实这也是我的同感。纵观整体上来讲,这个选材是挺不错的,基本上是按照原著来改编,但是却有个致命的弱点,太过于写实了,这个写实使得整台剧有种话剧的感觉。以下我来分析下关于越剧《王熙凤》的看法(仅个人意见):
关于故事情节,我问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故事的看法,大都有个一致的想法,那就是故事有点冗长,三个多小时看下来有点累。观众的审美饱和度最多是两个小时左右,超过这个时期,就有一种审美疲劳感。(这个“审美疲劳”还体现在舞美上,华丽的舞美设计固然是好,但是眼球一直充斥着过于兴奋的事物,就会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因为是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既要遵循原著,又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点困难。在情节上为什么会觉得要说的事情很多却有点乱了章法,原本脉络清晰却显得有点繁琐?清代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告诉我们,要“减头绪”,避免枝蔓太烦,可有可无的多余情节尽量省略。《王熙凤》的剧本在有些场次上,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修剪,主角是王熙凤,那么对于配角要做到简而精,配角不可喧宾夺主,但也不可浓缩到只是一个摆设。打个比方,这出戏中都是围绕尤二姐这个人物展开的,但尤二姐是个配角,她的位置是个导火线一条线索,而在剧中她的唱腔设计过多了,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主角的发挥。在后半场里,会对观众产生一个错觉,仿佛觉得后面故事的主角变成尤二姐了。
关于戏曲话剧法,在程式上,有点形散,人物的重复利用,导致滋生出去的好几条线索无法收回来。对于来旺这个人物,其中有个情节交代,王熙凤想斩草除根叫来旺将张华杀死,但是我觉得这个交代可有可无,因为张华这个人物未在剧中出现,剧中的尤二姐已经山穷水尽了(对于张华来说也一样)观众可以体会到潜台词的含义,那么就没有必要再添上这样一笔。
舞台节奏是关系到剧本情节的进展。在开场上有一点做的很好,那就是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但是个人认为这个起因不可以太长,即点到为止,在起因上不用过分地去展现人物,为了使人物立体化,得留绝大部分在后面的场次里尽情地发挥,这是一种蓄势,待爆发,不能一泄千里就完了。戏曲擅长的是用唱来刻画内心冲突,使感情充分地发挥出来,增强了感染力,但是正因为这样,在情节的设计上不可以太繁琐,因为得必须留出一大块来展示唱段,如果太繁琐的话,就会有种“乱”的感觉。戏曲剧本不能太满,剧本宜短不宜长,要留出空隙,发挥演员的表演,使戏具有多姿多彩的观赏性。另外情趣的添加也是一种润色,这点值得赞赏的是喜剧部分的高潮点“王熙凤闹宁国府”的那场,结构紧凑,叙事清晰,成为一大看点,所有的矛盾都在这场戏里出现了,但是又巧妙地化解了,符合观众的一种喜欢看热闹的心理。
从美学方面来看,一剧本,戏曲其实是一种诗化了的艺术再现,何为“诗化”其实是一种实中生虚的做法。剧本在构思和写作上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剧本内容的美感,可以借鉴中国国画的留白手法,虚实相生,不能把你要讲的东西都讲完了,那么观众就没有思考和回味的余地了。另一方面是舞美,舞台总体还说很漂亮,创新的地方也不错,例如那堵可以透明的墙,在戏里充当的角色太强了,可以是心理斗争的保护膜,也可以是暗箭的始发地。但是总体还是一点,舞美就像剧本,太繁琐了,道具之多,布景之多太过于写实,在意境的创作上欠缺了一点。其实我认为舞台布景不宜过多,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灯光的组合来创造很多的表现效果。还有一方面就是演员的表演,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性格决定不能太夸张,或者太张扬,但又不能太含蓄,这点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我觉得谢老师首次接触这样的角色,跟以往塑造的角色相比,难度系数大大地增加了。王熙凤本身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不可以演得太坏,那样就觉得这个人物不可爱了,好像故事的结尾是坏人胜利了;但是也不可以演得太善,那更不是王熙凤,这个中间角色的把握度,要不偏不斜,就像正中靶心一样,一箭就击中要害,演到人物的心里去。谢老师的表演可以稍微再放开点,轻松点,在王熙凤身上可以挖掘出很多特点来,一个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有种典型的行为性动作或者语言在里面,反复强调使用这一特点,会加强观众的印象。
从剧的结局来看,编剧的意思是到尤二姐死了为止,这是一个尤二姐事件的完整的交代。但是我有朋友看了之后说:“有点虎头蛇尾,结尾太仓促了。”感觉一切在忙乱中戛然而止了,一群人在舞台上,破坏了整个场面的美观,而此时的女主角在一声假哭之后,好像被淹没了,关于秋桐这个调味品来说更是有点莫名其妙了,好像先前的铺垫都如同虚设,两个有滋味的角色在结局处都没有很好的发挥起来。
关于唱腔上。我是一个戏迷可能对于这个来说是个门外汉了,但是也有一点小小的看法。吕派这个流派,演唱的起伏是比较大的,容易显示出感情的大起大落,我觉得还是比较适合“王熙凤”的。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犀利性,可以在高音的处理上再加色一点,在表现心理激烈的较量的时候可以用“快板”节奏的紧凑,会将人物内心的激烈程度表演出来。这个只是个人的愚见。
值得一提的是,那“三寸金莲”,这是个艺术上的创新和尝试,增加了演员的表演难度,好像在越剧上还是第一次看见。但是好像因为演员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而且准备时间不是很长,不怎么习惯,如果熟练了之后,有必要给王熙凤设计一段身段戏,充分利用“三寸金莲”的功效,会使这个人物更加有可看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