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酝酿了很久,却迟迟没有下笔。对于苏学士这么饱满的人,似懂非懂之人太多,而我又懂得多少呢?愈了解愈如雾里看花。东坡先生才情超绝,一生穷达多变,际遇坎坷,却不失浪漫情怀。真要读懂他,实非易事。
苏东坡生活的大宋王朝,在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历来却评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有太多屈辱的朝代;还有人用“谜一样的宋朝”为题来探寻大宋王朝。但无论如何大宋王朝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不乏文人学者,著名学者陈寅恪就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余秋雨也曾深情地表白他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有人说,如果没有苏东坡,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其实,何止是文学,宋代的书法绘画也会黯淡许多。东坡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独立思想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他虽然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政治,但同时又有着艺术家所特有的浪漫情怀。他的一生波澜不断,却异彩纷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家境虽然比较清寒,但却是诗书传家的文人家庭。他受父亲的影响,发愤读书,像所有的士大夫一样学而优则仕。然其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却远远高于仕途上的升迁,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取得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他的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一派,“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风月堂诗话》宋朱弁著)对文人写意画有开创之功,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遗憾的是,后世学者纷纷向往的宋朝,也是朋党之争相当厉害的朝代,苏东坡就是朋党之争中的悲剧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1岁的苏东坡参加科考,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应直言谏策问,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坎坷一生的仕宦生涯。
东坡由杭州通判,再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风平浪静,过着顺心顺气的日子。不料祸由天降,元丰二年(1079年)的那个“乌台诗案”,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他又被召还朝,任礼部郎中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再翰林学士,继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任杭州太守,东坡又度过了他生命中一段云淡风轻的时日。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东坡又因“讥刺先朝”的罪名,被贬为惠州安置、再贬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他又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大赦,任朝奉郎,却不幸病逝于北归的途中,谥文忠。享年66岁。
四十余年的宦海沉浮,苏轼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尽言无隐 ”(《杭州召还乞郡状》),“不顾身害”(宋孝宗《御制文集序》),“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虽然官场失意,但“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林语堂苏东坡传序)也成就了他艺术上的辉煌。
苏东坡对艺术有着自己完整的主张。
他认为在艺术上“天工与清新”为重(《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不应当拘泥于形似,而要“取其意气所到”(《又跋汉杰画山》);主张尚意求趣,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又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在《书唐氏六家后》中评赞张旭草书 “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这种系统的艺术观,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超绝的才华,使他既是“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当世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庭坚认为苏东坡 “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山谷集》)
苏东坡作为“尚意”书风的领袖,从唐人“尚法”而到“尚意”,其书法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究其书法渊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山谷集》)观东坡书法,可知他广学博取,但于传统的学习借鉴,重神不重形,体现了宋人尚“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精神。
苏轼书法以楷书、行书为最,常常“真行相半”,外柔内刚,结法遒美,气韵生动,丰腴跌宕,醇厚不失洒脱,正如其人。传世书作以翰札行书居多,也最具代表性。
我常想,以坡翁的学问、胆识、胸襟和性情,把豪放慷慨,大气磅礴引入了以阴柔婉约为传统的词调中,把广阔的社会内容注入了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缠绵悱恻的词牌中,别开洞天,成一代之大观,令传统士人瞠目;又将文人的意趣写入中国画,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他的书法或许更应该是豪放洒脱,激情澎湃,一泻千里,更应该如他所说的“天真烂漫”,“行云流水”,他笔下流泻的应该是更能抒发性情,被宗白华称为“一片神机,”“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的草书,而不是行书。我们所见其诗文书信,不见草书踪迹,不知是其不喜欢,或是没有流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以其洒脱的性情,浪漫的气质,没有邂逅草书,实在是草书这种最具浪漫气质和表现力的艺术的一次缺憾。
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际遇坎坷的苏东坡“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唯有将心中错综复杂的情思倾注于笔下的诗文中,可以说诗文相伴了他的一生,他身后流传的书法作品,大多为诗文和书信。诗文书信这种形式,最适于行书。或许真的是因为客观上的原因,而未与草书结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臆测。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书。五言古诗二首。凡17行,共10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代表了苏轼行书的最高成就。
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诗帖跋》中评道:“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元代鲜于枢列其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元丰二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东坡,突遭囹圄之灾。原由却是他一生喜爱的诗文惹的祸,有人罗织罪名说他的诗文涉及新法,已过不惑之年的苏东坡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是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黄州的五年,是苏东坡一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他诗文书画创作的巅峰时期。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困的小镇,东坡于公余带领家人开垦荒地,在东坡一片坡地耕种,帮补生计,因此便有了“东坡居士”之号。
在老庄和佛禅中寻求精神慰藉,徜徉于山水风物之间,与朋友诗酒唱和,文思驰骋飞扬。东坡许多脍炙人口,为人传诵的名篇,就诞生在这段被放逐的日子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月夜泛舟江上而作的《前后赤壁赋》,还有《承天寺夜游》等等。
随着诗文创作的丰收,他的书法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正如黄庭坚所说:“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黄州寒食诗帖》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苏东坡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作者感叹两月来的凄风苦雨,海棠花零落成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病起头已白的东坡居士,虽有乐天的精神和超物质的情怀,有着襟怀旷远,识度明达的精神,但黄州物质生活的困苦却是实实在在的,无法回避的现实:“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他为之耿耿夜不能寐,“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只有将这一腔错综复杂的情思,倾泻于笔下,“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从头至尾,气脉贯通,一气呵成,点画随作者情绪的变化而起伏迭宕。
初则平和,继而“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随着作者情绪的振荡,笔走龙蛇,线条愈加飞动,起顿迅疾,点画由细而渐粗壮。“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情绪高昂到了顶点,却戛然而止,余音袅袅。
欣赏者随着诗意的转换感受着贯穿在点画之中,作者情绪变化带来的韵律之美,就像欣赏一首无声的乐曲。抑扬顿挫的线条竟也是有生命力的,这正是书法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作者下笔时的注意力全在抒发心中郁结的情思,而不在笔墨结构的营造,下笔却似有神助,求意趣于法度之外,纵意而又在法度之内,从而也印证了作者的著名论断“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的审美价值远在文本之上,正合唐代诗僧皎然所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明董其昌在其跋语中感叹:“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当然,并非每个书法家都能下笔如有神助,正如东坡所言“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神”来自自我,自我的修炼,才能心手双畅,由有我之境而入无我之境,臻艺术最高境界。
《黄州寒食诗帖》与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都是诗文书法合璧的典范,虽然审美情趣不同,风格不同,但都是以情著文,以情挥写的性灵之作,都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黄庭坚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这正是艺术与技术最大的区别之处。
东坡书法在宋代影响很大,人书并尊,时人争相得其书迹。不仅他的弟兄子侄子由、迈、过等人向他学习书法,朋友王定国、赵令畤等人也都从他学习书法。后世书家李纲、陆游、吴宽、张之洞、赵朴初等书法深受其影响。传世书作还有《前后赤壁赋》、《洞庭秋色赋》、《中山松醪赋》、《醉翁亭记》等。
注释: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诗文,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徐季海、柳诚悬、颜鲁公、杨风子、李北海——徐季海,即徐杰,唐书法家。季海是他的字。精于楷法,圆劲厚重。柳诚悬,即柳公权,唐书法家,诚悬是他的字。因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柳公权善楷、行、草书,楷书成就最高,世称“柳体”,为楷书四大家之一。颜鲁公即颜真卿,唐书法家,参见《颜真卿与〈祭姪文稿〉》一文。杨风子,即杨凝式,五代著名书法家,参见《〈杨凝式与韭花帖〉》一文。李北海,即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曾任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长于碑颂之文,以行草书成就最高,被誉为“书中仙手”。李邕书法在行楷之间,用笔深厚坚劲,峭拔凌厉而不失法度,出自“二王”又别开生面。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07年10月16日)
2015年3月修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