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宝钗的现实人生与林黛玉的诗化人生态度

(2010-09-25 17:11:57)
标签:

《红楼梦》中

林黛玉

薛宝钗

人生意境

作品

分类: 文学赏析


http://s3/middle/6720eeffxdc39b846c142&690

薛宝钗的现实人生与林黛玉的诗化人生态度

  

                           古典章回体小说《红楼梦》

 

         ‑‑‑‑两位女主角薛宝钗、林黛玉两种人生意境

         标题:薛宝钗的现实人生与林黛玉的诗化人生态度                           

     长篇古典章回体小说《红楼梦》中,在众多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个性特征鲜明,充满血肉与情感的女性当中,两位女主角薛宝钗和林黛玉可谓两座高峰对峙,平分秋色,两位女性在和贾宝玉的爱情婚姻纠葛中,虽然薛宝钗在贾府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权威人物贾母的首肯同意下,通过铁腕人物王熙凤精心设计和安排,李代桃僵替代林黛玉与宝玉圆房成亲,确立了荣国府上下世俗眼光中二奶奶的地位,成为既定的事实,实现了理想中期盼的婚姻;而黛玉如花的生命由相思病卧床榻到绝望焚稿断痴情,泪尽忧郁悲愤殉情而死,命归黄泉,一缕香魂绝尘而去,给后世读者留下无可奈何的辛酸和遗憾。但最后结局却预示出同样的悲剧情节;锦衣卫查抄荣、宁两府和宝玉看破红尘,离家出走脱离世俗为僧,以青灯古佛黄卷为伴,这种貌合神离没有深切情感基础的失败婚姻,同样也使宝钗独守闺房,孤独寂寞丧失了既得的爱情幸福,其悲惨处境和遭遇与黛玉同工异曲,殊途同归。

    封建贵族大家族的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规律,在内包容了个人和爱情婚姻的不幸悲剧,全书情节贯穿、人物命运都经历了如同四季的变幻;即春的繁花似锦,夏的鼎盛繁荣,秋的萧条肃杀,冬的寒冷凛冽。全书整个是一部大悲剧,个人不幸发展情节线索是贯穿全书的小悲剧,由此综合所以致使《红楼梦》一书成为真正的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这部充满浓郁悲剧色彩浪漫与现实结合的传奇故事,呈现出红楼少女们独特的行止见识和不同的个性,以及在封建专制压迫下她们不幸的遭遇命运,它是由大观园中众多女性不幸辛酸的泪水酿成高度芳醇甘洌的文学艺术之酒,这也就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内在含义,这正是《红楼梦》这部文学艺术精品永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博得众多读者喜爱和争相传阅的原因。本章回体小说揭示出“由色悟空,因情悟道”的故事主题,青春易逝而生死无常,生命是短暂的,而虚空是永恒不变的。故事演绎了其内部人物的笑与泪、酒与诗、哀与愁、喜与悲,表现出众多女性不幸的遭遇和命运。书中表达痴男怨女爱情悲剧的诗词集中体现在“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清”上。而分析《红楼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为人处世、爱情婚姻、诗词天赋的人生形态却很有收益感慨,对此两人人生境界分类:可理解为现实人生和诗化人生。 

    现实人生:

    可以称为理性人生,对世界、事物看法比较现实客观,注重实际,这应该以宝钗为主。

    诗化人生:

    可称为诗境人生,感性人生,对人生意境充满幻想,有着诗情画意的美好意象,比较脱离现实,这应该以黛玉为代表。

    宝钗所奉行的是在现实人生中不偏不倚,能按世俗观念循规蹈矩,按客观生活轨迹运行,在人事处理中圆融无碍,符合世俗人们的心态和观念,所以赢得世人一片赞誉与喝彩。

    黛玉所践行的诗化人生,虽然在生活中洋溢诗情,暴露出内心爱恨的真实情感,却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由此逐渐失去人们的理解、认可和钟爱,所以《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悲金悼玉,对红楼中众女儿与宝黛二人寄寓了无限情思。

    宝钗是在做人;她温柔娴淑,言辞谨慎,态度谦和,宽容大度,胸襟开阔;在世俗观念和看法中完备着做人的标准和要求,符合人们眼界中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所以取得贾府上下众人的赞扬和爱戴。而黛玉则虽然才华横溢,风华绝代,却只会作诗,不会做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人缘,且性情高傲,脾气怪异,因此失去了众多人对她的理解与厚爱。

    在应对客观现实问题上:

    宝钗重在把握现实,注重实际,能认真对待处理现实的利弊得失,权衡形势,并做出有利的判断选择,掌握自己人生的坐标和行为轨迹。

    黛玉则沉酣在诗词意境中,脱离现实,对生活、现实想象过于理想化,她从小失母,继而又由贾雨村带领投奔舅家荣国府,后又丧父,不幸的遭遇和命运,使她缺少最亲的人的关心与照顾,因此她的内心是敏感柔弱凄怆悲苦的,她的孤独寂寞的灵魂在人生道路上独自游走,她虽然清楚自己寄人篱下,孤独无靠的处境,自怨自怜,多愁善感,却同时对人生境界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但对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却不圆滑成熟,残酷的现实生活毕竟与诗的美好意境具有天壤之别,相比之下,具有极大悬殊与反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因此注定她是处理现实问题中的失败者,所以由此而产生的悲惨命运和结局就成为自然。

    在表现理智和情感方面:

    宝钗代表一般妇女的理智,看待处理问题很有理性,对待人与事能够宽容与克制,有效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使宝钗在众人心目中树立了高大完美、无可挑剔的形象。

    黛玉则代表知识女性的情感,她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出口成章,情感细腻,内心想象丰富,但顾虑猜疑嫉妒性强,任性孤傲;且多愁善感,自寻烦恼,性格复杂多变,有时人为设置障碍。在情感交流与沟通上让人难以理喻和接近,无形中架起一道人与人隔膜的鸿沟。

    在对待爱情婚姻方面:

    宝钗注重追求解决关系切身利益的婚姻,为有忠实终生依靠着想,她颇有心计和头脑,虽平常含而不露,藏愚守拙,却到各种场合都很有分寸,待人处事都很到位,但是处处含蓄的流露出她对宝玉的倾心爱慕,表现出特有的关心和照顾,在从自身的言行举动里符合了封建家族专制婚姻和礼教的择媳标准,所以在贾府决策人物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眼中成了最佳人选,赢得了她心目中理想婚姻和个人归宿。成为宝黛爱情中进行竞争,最终获得宝玉而成亲的配偶胜利者。

    黛玉则内心情感细腻入微,感情丰富,但性情深沉执着,而她兼有诗人气质,表现形式比较内在含蓄。外表体现只是进行着高尚的恋爱,并且黛玉孤傲清高,嫉妒性强,且言语尖酸刻薄,具有叛逆心理;又本身体弱多病,所以失去了贾府对宝玉婚姻决策人物的厚爱。在婚姻竞争认可中处于不利局面,最终成为失败者,这对黛玉不啻说是当头一击,丧失了她一切生存和活着的理想和希望,婚姻爱情犹如昙花一现而成为泡影,使她对人生彻底绝望,悲愤之下焚稿断痴情,香消玉殒,命归黄泉,使人不由流出一掬辛酸同情之泪。

     对宝黛两人综合衡量和评价:

     宝钗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文学方面很有造诣,富有才情意趣,她艳冠群芳,容貌丰美,相貌绝佳,她外在表现朴素和沉静,品格端方,温柔贤淑,与人为善,态度和蔼,识体知礼,善待下人,德行兼备,面对人生有超然的彻悟,并有慈善悯人的情怀。从全面素质总体而论,不失为贤妻良母的首选人物,综合考虑宝钗应为压倒胜过黛玉。

    黛玉则在诗词上颇具匠心,独领风骚,文学修养和造诣高出众人,诗词中用字确切精妙,意境刻画传神,自成风格,遣词造句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她是花的精魂,她是诗的化身,她的生命中充满诗意的寂寥和纯清的光辉,生活对于她是一首哀怨凄美、缠绵超逸的言情长诗,她用自己的生命来谱写,她用自己生命去沉醉。黛玉的诗,是生命品格的焕发和浓缩,是满腔痴情的舒展和惆怅,是她对生命无限感伤和眷恋。但是她的人格缺陷就是孤傲清高,言语刻薄,难以与人交往沟通,缺少人缘,而且多愁善感,容易触景生情,精神敏感脆弱,思想偏激,譬如:黛玉葬花举动是对美好物象的怜惜,充满优美诗意,表现她爱春、惜春、怜春对美如佳人色彩艳丽的桃花凋零落红遍地,落英缤纷衰败景象,对美好景象失去的于心不忍与依依不舍充满留恋痛惜之情;同时黛玉虽然生活在“烟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的大观园,但她诗中却出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紧相逼”的诗句,指秋对花的摧残,花的凋谢,意味着美的毁灭。暗喻人生的艰险,这就说明黛玉虽然诗文并茂,标新立异,但在心理素质和心态健康有不足缺陷。

    作者曹雪芹奋笔书写,几经修改历经不寻常辛劳的十年,呕心沥血才完成《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作者对林黛玉这个特殊人物是具有深厚感情色彩的,曹雪芹是滴着血,喝着泪,给其以传记,使其形象永远铭刻在读书者心目中,这位才貌如同西子,楚楚动人,玉洁冰清,孤独无靠的美丽少女,因为为人处世道德行为标准上不合世俗观念,与当时封建社会道德标准和礼教有不可协调的矛盾,因此她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了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

   http://s15/middle/6720eeffx938f9001bbc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秋的况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