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村学
少儿时代往事形同烟云,匆匆而过,然而记忆的闸门有时忽然打开,意识流将过去某段流逝的岁月,连贯拼凑起一幅幅绝美的影像画面,展示呈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勾起对过去童年流金岁月中村学深深地追忆回味和无尽的遐想。
那还是1976年春节我们从新疆返乡探亲,探完家临走时,母亲将我们兄弟俩人寄居在清水乡下舅家,委托大舅家关照我们饮食起居,而又独身一人奔赴遥远新疆,往家乡县城办理调动工作手续的日子。母亲走后,为了使我们中断的学业不致于荒疏,舅家就将我们兄弟俩就近报名到本村村学读书,当时大哥上三年级,我上一年级,那座学校在靠村南边的一座山腰下面,学校上面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村外,而在当时是唯一走向县城的道路,小路蜿蜒如蛇曲折地展向前方。
学校校舍是由一座破旧的龙王庙宇进行改建,内壁墙上模糊朦胧有彩色神仙人物的绘画,而且院内还有一排大约是由村里集资投劳而建成的四间砖柱土墙组合的房屋,教室房屋的门是木扇单门,窗棂木条为网格状图形。村学周围土墙因风雨侵袭年久失修形成断壁颓峘,而校门只是一个出入口,门内靠左有一间局促狭小简陋的土房,这便是当时四个教师批阅作业和备课休息的办公室。经过改造古拙但有瓦当禽兽兀立仰望苍穹的屋脊,且瓦片上长满绿色斑驳的青苔,瓦缝间竖着蒿草破旧的庙宇,简陋站立的土墙瓦舍和破损倒塌的残垣断墙,室内低矮陈旧的木桌与条凳,便是当时村学教室内外体貌特征的真实写照。它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苍老却见证着这所村学历史的沧桑,但在学童心中却蕴含着启蒙开智走出大山的希望。
在学校门口内右侧生长着几株桃树,春天来临的气息使桃树枝条上萌发的蓓蕾悄然绽放,粉红色的桃花开得热情奔放,盈枝俏丽,蜜蜂在盛开的花蕊中飞行穿梭采蜜授粉,发出嘤嘤嗡嗡的声音,给山野中的校园带来了春的靓丽色彩和勃勃生机。树下有三五块大青石可以坐憩纳凉读书,很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而校门外的山坡下则生长着成片成群的洋槐树木,一到夏天,槐叶碧绿,浓荫蔽日,槐花垂吊成串成缀,银白如雪,林中散发透射出一股泌人心脾清香幽远的气味,令人陶醉。绿叶枝荫如同伞盖,坡草清幽嫩绿,这里便成了夏季消暑乘凉休憩与清晨琅琅读书的好地方,沿树林中曲径通幽的一条小径而下,坡底山脚下有一条潺潺流淌着的小河,河床底下是碎石,间或偶尔有小鱼游动,水声流响如同浅吟低唱,声音清脆悦耳,斜阳映照水面,流水似碎银般闪烁滚动而行,盎有生趣。真所谓是“槐花如雪幽香远,曲水静流有鱼游”。头顶是蓝天白云,天高气爽,四周是青山环绕如画美景,校园则有老师授课解疑方正严谨的宣讲声和学生们琅琅抑扬顿挫的读书声,这便构成这一时期我的学子生活。
回味村学的情愫,凝聚了我对村学学子生活的深深感念和追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