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一个带不走的城市。来成都多次,每次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觉得还有很多该走的地方没有走到,给我留下下一次再来成都的念想与借口。
上一次来成都逛了逛太古里附近的大慈寺,感觉非常好。这次出差成都,赶上一个周六,知道市内还有一处闹市中的清静之地,正好可以去逛逛,感受一下两者的不同。
现代交通工具与通信使出行变得异常简单,坐上地铁,依靠手机导航,很容易就找到了我的目的地——文殊院。
地铁1号线文殊院下k口出,步行不远就到了文殊院路口。在路口可见一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牌坊,雕梁画栋间有一牌匾,上书“文殊坊”。成都的冬天总是雾蒙蒙阴沉沉的,雨后的空气有些湿润,稀释着天气的阴郁。
阴沉的天空下那一抹金色在红墙黛瓦的映衬下格外的亮眼。
雨后的小巷洗尽铅华、显得纤尘不染,格外的干净。尚保留着雨水痕迹的小巷,失去了往日游人如织的喧嚣,呈现出难得的宁静与真实。路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光滑的路面上,烙上时光的印痕。历史的尘埃是否也被这雨水冲刷?
文殊院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相传为隋朝的圣尼相信所建,故称相信寺。明代毁于兵火,清朝康熙二十年,著名的慈笃禅师来此苦行修持,数年之间,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相信寺改名文殊院。后经康熙、嘉庆、道光年间的改建、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
文殊院被后人誉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入内参观免费。
文殊院的大门,显得非常的低调,有内涵的场所是否都是如此不张扬?
步入山门,已经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而且,这种感染力好像不受年龄的限制。文殊院的山门与天王殿是一座建筑,山门也是殿门。殿前是大肚弥勒佛金像,殿后是一座我不知道是谁的菩萨像,两侧是六大天王塑像,比一般的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北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多出了哼哈二天王。殿后有幅楹联“到此无二心只知念佛,个中证三昧全在当人”,来此的人是否都是如此呢?
同大多数寺院设置晨钟暮鼓一样,文殊院沿中轴线的东西两侧也设有钟鼓,只不过匾额上写的是“法鼓”、“金钟”。正如钟楼的对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也许是让这金钟法鼓,惊醒世间一切的浑噩。
进入佛门之地,在另一侧的门边,每人可以得到免费的三炷香,礼佛之人可以表达内心的虔诚,祈福家人的平安与幸福。
黛瓦红墙的建筑屋顶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这是冬季的南国向秋的敬意,在这山门之上,伴着四周浓厚的禅意,更增添了一种深深的意境。
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六重正殿,分别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和文殊阁。三大士殿也称观音殿,殿内供奉的是普贤、观音、文殊三位大士,她们的道场分别在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台山,据说她们代表着行愿、慈悲和智慧。这三尊金碧辉煌的铜像是1829年铸造的。
有一种说法,佛门境地最好不要拍佛像。不信神也不信佛的我,对那些精致的塑像还是有按下快门的冲动。虔诚的善男信女在拜佛祈愿,高高在上的神啊,你们能感觉到信徒们的心声吗?
门前这幅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於自在生生还是无生”充满禅意,不知您有何见解?
勾心斗角间显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线条之美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文殊院占地20余万平方米,在成都久负盛名,享有“空林八观”的美誉。最好是沿着中轴线依次参观,我原本以为下午有足够的时间,于是拐向了西花园,没想到沿花园绕行一周从文殊阁回来后,已到参观结束时间,后面的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都没有看到,下次再去回补吧。
文殊院的西花园,清幽雅静,空气清新。在这里,可以抛开世间的纷扰杂念,放松身心,沉浸在自己那片温柔的世界里。
沿着小路慢行,不需要思考太多,这里不是“哲人小路”,所需要做的,就是放下,欣赏眼前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美好。
园内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以及用心点缀的小景,使你不会产生视觉和审美疲劳。
文殊阁是寺内中轴线的最后一座建筑,相比于寺内其他五座建筑,它属于晚辈,是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1997年主持修建的,占地一千平方米,分三层。第一层“空林讲堂”,室内放置有很多蒲团,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向善男信女免费借阅各种佛法书籍;第三层万佛殿,供奉着礼佛之人请放的佛像。文殊院又名“空林堂”,是因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文殊院“空林”二字绢本横幅而得名。
文殊阁前的小路上铺满了落叶,岁月挥舞着手中的刻刀想斩落那最后的辉煌,不时有树叶在空中旋转着、飞舞着,翩跹而落。匆匆的过客,带走的是记忆,四季的轮回,带不走的是温情的陪伴。春夏秋冬,这些绿色的生命从不吝惜的给予,悄悄的普唱着自己的歌。
在一方净土之内,坐落着古色古香的空林书画院,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书法提倡的修身养性倒是与这里的氛围相契合。这里会不定期的举办一些书画展,没准你会碰上哪位书画名家。
寺院内除了佛教标志性的大殿之外,还有充满禅味的碑廊和千佛塔。
高耸的千佛和平塔,它是上世纪80年代宽霖老和尚发愿建造的,为六角形,共11层,通高21米,塔身高15.2米,重27吨。塔壁连同底层共铸佛像1000尊,故得名千佛塔。塔身铸《华严经》、《法华经》等各类经文及建塔原因。飞檐翘角上装66条小青龙,配带响铃,风吹铃动,祈求世界和平。据说绕塔行走可以祈福。
佛塔前有供灯台,闪烁的烛光是点燃的希望与祝福。
千佛塔的三面,有一个环绕长廊,称为“碑林”。碑廊里面陈列着许多古碑文真迹,是清代以来皇室、仕宦、名人赠寺的题咏、佛语墨迹以及文殊院历代大师的真迹,石刻的碑文,真草隶篆,笔走龙蛇,灵动流逸。看见两位身穿藏传佛教红衣的喇嘛在回廊正中的一对石刻乌龟前牌照,可见文殊院广受佛教人士的欢迎。
当我走过请灯处和法物流通展,回到三大士殿前,各佛殿已经关门了,其他的殿堂只能留待下次参观了。
文殊院的隔壁是香园,这里是品茶吃素食的地方。在香园的入口处,有免费的禅茶提供给游客,不知道味道是否不一样。
尘庐是香园里的一家茶店,门口有美女敲击着古乐,尘庐环境很优美,还多了几分禅意,举起相机随便一拍都是美照。
香园内也有吃饭的地方,一楼是自助餐和火锅。二楼是非常有名气的素斋餐厅,可以点餐。因为是在寺庙里面,气氛比较静谧,服务员的态度都很温和有礼,客人都会被尊称为“师兄”。在这里吃点素食斋饭,静静心,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

从香园内堆满的这些竹靠椅可以想象夏天时这里的火爆,三五知己,泡泡茶,聊聊天,轻松自在,巴适的生活。
文殊院周围是号称“都市禅林”的文殊坊,目前已开辟为一片商业区,基于老建筑的翻新,还带着蜀国的一丝韵味。
这里有特有的川西民居文化,但也不缺少现代生活的气息,古老中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感受着城市独特的风景。
文殊坊以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
千年古都,变化的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不变的是文化的繁衍和传承。五岳宫是成都会馆组成的一部分,成都会馆是西南地区独一无二的集茶艺、休闲、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庭院,由16座川西明清大宅院落构成,会馆内的中式摆设、艺术及藏品散发出盛世部落的独特情感。
文殊坊街头的圆和圆佛禅客栈,古意绵绵。文殊坊是展示成都特质、代表成都文化的名片,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游客认识成都、体验成都休闲文化的重要窗口。
逛吃逛吃,提到吃,人们首先会想到成都麻辣的火锅。除了火锅、龙抄手之外,在文殊院周围,有很多老字号小吃和特色美食店,像宫廷糕点店、洞子口张老二凉粉、甜水面、王记特色锅盔、严太婆锅盔、拿破仑、钟水饺。。。每一样美食都在诉说着老成都的故事。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来品尝吧,它们一定会让你大快朵颐,流连忘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