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散文一篇 原创

标签:
知足长乐宠辱不惊懂得拥有懂得珍惜文化 |
分类: 散文、杂文、小说类 |
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题为《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的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色——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境大为舒畅,禁不住地展眉一笑,人间最有味的还是这清淡的欢愉啊!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
何谓“清欢”?“清欢”就是清淡的欢愉,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清欢”是来自于对宁静、素雅、清新、简朴、自然、平凡生活的一种热爱,是一种超然于名利之外、不为外物所役的健康心态和人生情趣,是一种即便陷入人生困境依然微笑享受人生的自我平衡与满足,是一种平凡物质生活中的精神大富有。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却难得“清欢”。
“清欢”,是一种对生命质量的精致追求,是繁华散尽后的真醇,绚烂之极后的平淡。泰戈尔说过,大地是他的快乐,天空是他的快乐,日月的光辉、大海的波涛是他的快乐;他的快乐是中间、开始和结束;他的快乐是眼睛、黑暗和光明。看过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非洲某土著部落有位老人整天优哉游哉地坐在一棵大树下,一边乘凉一边纺织草帽,织完了就以10元一顶卖给游客。由于造型别致,颜色搭配巧妙,一位精明的美国商人提出了订做一万顶的想法,希望他能降价优惠,不料老人听完后却说:“这样的话得20元每顶。”理由很简单,在大树下没有负担地编织草帽对他而言是一种享受,可如果要他编1万顶一模一样的草帽,他就得没日没夜地干,不仅枯燥劳累,还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没有任何乐趣可言,让他失去了许多人生的“清欢”。对他而言,虽然能赚更多的钱,却是一件得不偿失的苦事累事麻烦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宋人为什么会写出“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的诗句了,“渔郎”一来,既有的平静就被打破,“清欢”的意境也被破坏了。
“清欢”,是一种从容坦然、踏实明净的人生态度,是灵魂的一种升华。“清欢”是“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三》)的悠闲安逸,是“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宋·陆游《雪后煎茶》)的怡然自适,是“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元·谢宗可《雪煎茶》)的闲情逸致,更是“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清旷达观。“清欢”之可贵,就在于它对物欲的不贪恋,对名利的不偏执。我们赞赏“清欢”,未必要一定远离城市走进山林当隐士、不食人间烟火做神仙。而是要坦然面对社会人生,不为物欲所累,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处困顿中超脱,临窘迫中豁达,于匮乏中安恬,在平淡中自适,少一些炒作的喧嚣,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坦诚的真挚。
人生得意不“尽欢”,想到成功只是预告新一轮的开始;人生失意不丧气,感受挫折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进则能廉洁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有的人崇尚“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与豪迈,那是一种生命激跃的姿态,然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平和与恬淡更能深入人心,扣人心弦。看看清风明月,望望行云流水,静静地感受春雨的妩媚、夏日的热情、秋阳的羞涩、冬雪的纯洁,让每一个日落日出变得富有诗意,在每一次晨钟暮鼓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份清幽淡雅的幸福渗透出了生命的悠远和旷达,正是宁静以致远的禅机,是享受人生清欢的妙处所在。
生命的本色,成功并不是唯一的目标,贫贱富贵,聪明愚笨,抑或穷达,并不特别重要,最重要的,是活着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乐趣,真正的乐趣,是生命意义的体现,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正如作家余秋雨所说的那样:“没有蓝天的深遂,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所谓知足常乐,懂得拥有,懂得珍惜,就能宠辱不惊、云淡风清地面对都市这片土壤最易滋长出的种种喧嚣和聒噪。
“人间有味是清欢”,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此中的意趣,远非浮华如烟云的功名利禄可比。让我们放下浮躁的心理负荷、名利的沉重繁扰,以超然平和的心态,一起来享受这人生的欢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