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沦陷》主创人员讲述创作感受及幕后故事
大型话剧《沦陷》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沦陷》表演前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11月11日,在南京市话剧团大型话剧《沦陷》主创人员媒体见面会上,南京市话剧团团长颜钢及《沦陷》的主要演员惠娟艳、谈锐、葛石柱等向记者们袒露了《沦陷》一剧中主创人员和演员们在排练过程中所背负的历史情感。
话剧《沦陷》讲述了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一个普通家庭发生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中国传教士,他的弟弟“史孝堂”本是国民党军官而后当了汉奸,弟媳被强暴成了日军的慰安妇……面对家破人亡,所有人终于觉醒:唯一能拯救自己和国家命运的,就是“起来与侵略者抗争”。
见面会上,所有媒体无一例外的对这部有着特殊题材和历史背景的话剧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而南京市话剧团团长颜钢开场的一番话更是吊起了记者们的胃口。“我们这个戏整个演出过程中没有一次掌声,直到演员最后谢幕。所有的观众都融入到那个特殊的环境中,那种心情是悲愤、是震撼。《沦陷》这个故事是通过一家之痛反映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之痛。”
颜钢介绍,编剧遥远创作《沦陷》曾经五易其稿。原先,遥远一直在查看各类史料,却因为心情沉重无法下笔,一度将剧本写成了一部南京大屠杀的教科书,面面俱到,像一部纪录片,但缺乏艺术性。后来翻看资料时无意中看到“
一个传教士在池塘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句话激发了他的灵感,由这个点产生了构想,从一个普通家庭在南京沦陷时的遭遇,再现出南京大屠杀惨痛的一幕。
颜钢谈到,这是南京市话剧团第三次参加“文华奖”的评选,整个剧组将用最好的状态和舞台呈现为襄樊人民做精彩的汇报演出,也期待着再次获得大奖。
国家一级演员惠娟艳这次在话剧《沦陷》中扮演的是“卢瑞芬”,“史孝堂”的妻子。尽管过去出演过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角色,但在当日的媒体见面会上,她声音低缓地说:“从我18岁进入演艺界以来,没有遇上这么痛苦的角色,在排戏和演出过程中,流尽了泪水,是良心和责任让我坚持下去。”
惠娟艳出演的“卢瑞芬”,原是青楼女子,后遭日军强奸,在丈夫成为汉奸后,又为了救自己的侄女成为慰安妇。当她本人在去年9月份开始拿到剧本后就开始哭,没法看下去。儿子就问:“妈妈。你怎么每天都在哭。”她说,《沦陷》中人物的塑造是对演员精神与身体的双重考验。最吃力的角色就是“瑞芬”。每次的演出都会使她彻夜难眠,因为大量的出汗,每场演出她都要换三件内衣。整场演出下来,衣服从里到外都能拧出水来。
“我每天都在心里喊‘天哪!太痛苦了’”。惠娟艳这样告诉记者。由于长期的悲伤和辛劳,她积劳成疾,在今年4月在北京演出时,她左胸腔出现积水,医生强令她住院休养。“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痛定思痛,国不强民不富。我们这次来到襄樊,就是要给观众们带来思考。带来对历史的反思。”我要用我自己的表演,去安慰惨死在敌人手下的30万人的冤魂!”
《沦陷》一剧中,青年演员谈锐扮演的是一个极其残忍,甚至变态的日本军人濑川。谈锐告诉记者,正是因为饰演的这个角色,让他个人变化特别大。
谈锐说,平日里自己是个爱开玩笑,特别随和的年轻人。可是因为角色原因,在整个剧组中显得特别的沉默寡言。“在排演下来休息的时候,有时候碰上老演员,我就只是挥挥手,请他们让开。因为我身上穿着日本军服、佩着军刀。”甚至有时候在平日里朋友聚会时不经意的发出笑声,朋友们都会开玩笑地对他说:“谈锐你不要像日本人那样笑,在南京这个城市,你会被打的。”
谢幕时所有观众掌声雷动,但只要谈锐和另外几个演日本军官的演员上去后,掌声就没有了。甚至在北大演出时,出现过大学生高喊“打死他”的情况出现。谈锐坦言,演出结束后,第一个卸妆的一定是他自己。把自己弄干净,跑得比谁都快。
谈锐觉得,这也许就是演员的天性,只有自己完全沉入角色,完成平日与舞台人物性格的互换,才能圆满完成一个“恶棍、刽子手”的塑造,让南京人民,让全国人民觉得深恶痛绝、咬牙切齿。这一点,是让年轻的谈锐感到欣慰的地方。
国家一级演员葛石柱在剧中扮演后来当了汉奸的国民党军官史孝堂。葛石柱告诉记者,作为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话剧,所有主创人员都担负着沉重的压力,整个剧组的演职人员在排演到巡演过程中的表演超出了艺术与创造人物形象本身,整个剧组更想的是通过演出反映那段让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他的一番话,也代表了整个南京市话剧团创作、排演《沦陷》一剧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