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的皮皮,永远的皮皮--解读林格伦《长袜子皮皮》

(2010-07-28 14:18:43)
标签:

教育

我们的皮皮,永远的皮皮--解读林格伦《长袜子皮皮》

皮皮,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那个外貌古怪而不修边幅的女孩,邋里邋遢,一头红头发上扎着两个硬梆梆的小辫子,大嘴巴、小土豆似的鼻子,满脸长满雀斑。她的衣服本来是蓝上衣,可是蓝布不够,就临时拼上了红布条;她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穿着一双永远比脚大一倍的鞋子。

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孩子,完全出于林格伦的创意,充分体现了儿童独特的个性、儿童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就是这样的皮皮,吸引着我们深入文本,去解读《长袜子皮皮》。

游戏精神

林格伦童话在艺术审美方式上集中体现为一种游戏精神。《长袜子皮皮》这一童话透过皮皮的形象、语言、行动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最本质的生命的活力。

皮皮,一个外貌古怪而不修边幅的女孩邋里邋遢一头的红头发上扎着两个硬梆梆的小辫子大嘴巴小土豆似的鼻子满脸长满雀斑她的衣服本来是蓝上衣,可是蓝布不够,就临时拼上了红布条;她的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一只是黑色的。她穿着一双永远比脚大一倍的鞋子皮皮的这一形象极具游戏精神, 透过这形象表现了儿童内心渴望自由, 想要尽情玩耍的强烈愿望。

在皮皮的语言上也充分体现了游戏精神, 展现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皮皮说着:“过完圣诞节三天就过复活节, 过完复活节三天就放暑假, 暑假一直放到 111,111日又开始圣诞节假期了。” 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想上学,只想游戏,他们渴望自由,期盼没有拘束的生活,皮皮的这番话语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自由的孩子不想被束缚的性情。 “附近的糖果厂有一根很长的管子直接通到教室里, 糖果整天往下掉, 孩子们整天吃糖果, 而女教师则替孩子剥糖纸。” 孩子不仅渴望自由,也每天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向往着好吃、好玩同时又绝对的自由生活。把“九九乘法表”说成是“舅舅表”,把九九音译成舅舅,只有孩子直率的天性和夸张的想象力才能这么本真地寻找快乐,游戏文字。这些天真、充满孩子气的话语充分体现了儿童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天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不允许的林格伦通过这些幽默、活泼、风趣的语言叙述孩子的内心世界, 使得儿童的童心和童真得到自由地释放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本性。

在林格伦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狂野的幻想和实践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这种游戏精神以“玩”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品中每个人物都以“玩”为其生活的全部内容, 纵情于游戏中, 大胆、狂野的游戏, 无所顾忌, 勇往直前。“两个警察要把她送进收养孤儿的儿童院时, 她不愿意去, 她跟警察玩起了捉迷藏, 从阳台爬到屋顶, 又顺着树枝溜到了地面, 警察没抓住她, 不仅累得半死, 反而还被她抓住他们的皮带举起来, 拎到了外面。”“去看马戏时, 她自告奋勇地跑上台, 轻而易举地摔倒了号称天下第一的大力士; 两个小偷闯进皮皮的家,不仅什么也没偷到, 反而被皮皮用两个指头便制服了他们,不得不陪皮皮跳了一晚上的舞。”“一次,皮皮带着杜米和阿妮卡跟随当黑人总督的爸爸去航海, 他们在海岛上得到热烈的欢迎, 他们尽情地爬树、钻山洞,在原始森林里游玩, 皮皮还教训了凶恶的鲨鱼和抢珍珠的强盗。” ……林格伦由于身处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深深地体验到了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压力这一切无疑也将在孩子们的小小心灵中投下阴影她要帮孩子们打开“虚幻世界的大门”摆脱一本正经的成人嘴脸儿童随着林格伦的幻想不断地游戏无拘无束其中充分体现了童心和童真。

林格伦打破了古典童话所发生的地点总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或在一个不知名的国度里的模式。其童话的创作,一方面,将普通与超常的幻想人物置于现实的环境中, 使幻想人物与现实人物的活动及生活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也使幻想人物打破现实生活的常规, 带来了一系列幽默滑稽的效果。

童年愿望

在皮皮身上,儿童处于童年期的愿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张扬。

1.渴望独立的愿望

进入童年阶段, 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 儿童已经摆脱了幼儿期完全依赖成人的生存状态,具有自主的独立意识, 这种意识建立在儿童对自身价值肯定的基础之上, 他们越来越喜欢独自呆在家里。“ 皮皮今年九岁, 独自一人生活。对于皮皮来说, 没有爸爸和妈妈倒也自在, 你看,在皮皮玩得正开心时,不会有人催她说‘该睡觉啦!’在皮皮想吃点心时, 也不会有人对她说‘ 把鱼肝油吃了! ’”。皮皮刚一出场就打扮奇特, 穿着古怪的蓝布和红布拼成的自己做的衣服, 还穿了一双更加古怪的袜子, 一只黑色, 一只棕色, 而且还蹬着比她的脚大一倍的皮鞋。这是童话一个非常好的开头, 首先,可以一个人独自生活, 没有爸爸、妈妈,没有谁对你发号施令,其次,可以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 皮皮的这种生存状态, 正是童年期儿童首要的一个愿望。

2、玩耍冒险的愿望

“以快乐为原则,以游戏为生活”,儿童的一切行为都遵循快乐原则,玩耍对于儿童来说,就是生活本身。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玩耍逐渐地更具有冒险的意味。皮皮做饼时可以随便把鸡蛋往头上扔,做姜汁饼干时干脆把面铺在厨房的地板上;她竟敢吃下一大口毒蘑菇而没事;她竟敢从断崖上“飞”下去而无恙。诸如此类的冒险经历, 简直让童年期的孩子们热血沸腾。处于童年阶段的这些生命力旺盛的孩子们,“他们弱小、未成熟的肉体, 本来就是走向将来的成熟的不能抑制的希望,他们丰富地持着所有一切还未有拥有的东西”快乐地玩耍和冒险,正是他们能够拥有未来希望的资本。

3、充满力量的愿望

在这个成人主宰的世界上,儿童弱小、无力,处于弱势。作为儿童,生下来注定要从属于社会中的某些成人。另一方面, 被人欺负又是童年期痛苦却又必然的经历。所以,渴望自己充满力量,能够无所畏惧地打败其他儿童正是童年期儿童一个十分重要的愿望。皮皮完美地实现了童年的这个愿望并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皮皮力大无穷,“如果她愿意的话,她能够一下子举起一匹马”;母牛挡路,皮皮就“把它举起来放到旁边”,大力士阿道夫“举世无双,从未失败过”,却被皮皮高高举起。皮皮这种被强烈夸大的不真实的力量使皮皮成为了童年期儿童崇拜的对象。能够充满力量,无所畏惧,不被人欺负,使童年期的儿童具有了属于自己的尊严。

4、吹牛说谎的愿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但许多时候,他们仍然无法明显“确定真与假、事实与想象、可能与真实性、真实的记忆与幻觉的记忆之间的种种边界,他们也不能确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边界”,在离开独自一人的幻想世界而与成人对话时,他们会不自觉地露出马脚,说着说着就进入到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去, 或者有时干脆就是有意在吹牛, 甚而至于说谎。吹牛、说谎不仅给他们以新鲜刺激的愉悦感, 更重要的是表现了童年期儿童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想证明自己很优秀、很强大。皮皮此时又充当了童年吹牛说谎愿望的代言人,她吹牛简直就是“信手拈来”:一会儿是埃及人倒着走,一会儿是在巴西人人用鸡蛋擦头发, 一会儿又是在危地马拉人们都像她那样睡觉(脚放在枕头上, 头用被蒙着)⋯⋯皮皮公开宣称自己要“说谎把舌头说得发黑为止”,而她每次证据确凿的说谎都没有受到过任何惩罚, 这可真让想吹牛而不能尽兴,想说谎而不敢的儿童们欣羡不已、跃跃欲试, 童年吹牛说谎的愿望在皮皮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

5、拥有动物伙伴的愿望

处于童年期的儿童, 大都渴望能够拥有一个动物伙伴,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平等意识,一个是逃避心理。儿童进入童年期,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渴望与成人平等,拥有小动物,把小动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想象成大人,他们感受着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平等。另外,小动物处于从属地位,受儿童支配,使儿童在心理上成功逃避了那些令他们害怕的强壮儿童。接下来是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渴望拥有小动物这一童年的愿望是不分时代的,小孙子现在想有一条狗,他的爷爷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也有相同的愿望,这又引出了儿童拥有小动物愿望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爱的主题。在与小动物相处时,小动物对儿童毫无保留的信任以及它们毛茸茸温暖的小身体给了孩子们一种独特的爱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也从以往被施予爱的角色变成了施予别人爱的角色。皮皮在童话中拥有一个让儿童们惊讶和羡慕的动物伙伴——小猴子纳尔逊先生。皮皮不仅把纳尔逊隆重介绍给自己新认识的朋友, 而且带着纳尔逊先生去野游;小偷来临时, 皮皮说“纳尔逊先生住在这里” 使小偷误以为纳尔逊是屋子的主人⋯⋯在皮皮的心目中,纳尔逊并不是一只小猴, 它完全是皮皮一个形影不离并且颇受尊重的朋友, 这就是童年意识。我想,可以这么说,在童话中,不是林格伦选择了小猴纳尔逊, 而是皮皮选择了小猴纳尔逊先生。

“皮皮”这一形象在儿童文学中被倾注了太多的关注, 她一出世就成了儿童心目中的一个神话。她普通得俨然生活中的儿童,爱玩而不爱学习,爱随口瞎说,不爱被别人管束,可她同时又力大无比,经历奇特,没有人管得了她,更没有谁敢欺负她,皮皮就这样在普通儿童性格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系列生活中的儿童不可能做到的非凡的事,在她身上,童年期的愿望不仅仅只得到了体现,更多的是得到了张扬。

经典的文本总能生发出很多的解读角度,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就是。林格伦说过:“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的身上寄托着我们的希望。我们成年人的天职在于保护他们的未来。”林格伦是懂孩子的,是爱孩子的,她用她的神来之笔描绘出种种画卷,让孩子们穿梭于现实与幻想之中。孩子们在这里幸福地看着皮皮这样淘气、自由的孩子,沉浸在童年无忧的愿望中,感受着游戏的乐趣,享受着爱的温馨,在游戏中体味着轻松之感,在紧张中懂得责任意识,直至皮皮成了一大群孩子童年的超级偶像。这就是我们的皮皮,永远的皮皮。

摘自蔷薇一朵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