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梅梅有故事

标签:
兵团战友艾梅梅读后感 |
分类: 知青岁月 |
黎明之歌读后感

我喜欢看书,也爱写读后感。近年来,我收到三连战友郭玲、黄宇棠、邵晓川、刘丁丁的赠书后,分别写了《如是我行今无憾》《梅潔枫丹郭霁云》《密信留待后人拆》《犁书记录半生行》《向刘峰烈士致敬》等读后感,最近收到邵晓川、刘丁丁、育向荣的赠书,又写了《喜获玲珑四角亭》。但是,2016年收到《黎明之歌》时,正赶上我拆迁搬家不久,屋里乱糟糟的,没有认真看,也没有心情写,以致错过了写读后感的最佳时机。现在重读此书,写了这篇《迟到的读后感》,总算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这本书是艾梅梅(韦黎明)去世后,她爱人陈洪生为她整理的一本诗文集,包括发表及未发表的诗歌、小说、散文、纪实文学、书信等。面对艾梅梅一生创作的精华,要写的感想简直太多了,这里仅就我和她的几件小事说说吧。

第一件是书中一封信里(1969年8月23日致友人)谈到我要照片的事。她写道,“寄去两张相片……沈建平一张……他说(这张照片)特有农村味儿……她管丁丁要(的)”。没错儿!我当年确实跟刘丁丁要过这张照片,现在,这张照片仍然珍藏在我的相册里。那时我们都是宣传队的,在排练的间隙看到这张照片,郭玲、艾梅梅、桂玮珍、刘丁丁四人拿着镰刀,在一片麦浪前笑得很开心,这不正是知识青年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战天斗地的情景吗!虽然照片上的四位都是美女,不过说实话,当年真的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况且那时兵团禁止知青谈恋爱,发现了还要挨批判呢!我只是喜欢收集照片,比如35中同学在康拜因上、平明等三人穿着工作服、王英华与小学生在一起的照片等,都被我收集来了。我也喜欢照相,后来还专门买了一个相机,在三连知青的老照片里,有些就是我的作品,比如拉犁刀、与孩子们在一起看画报等。话说回来,我看上的这张照片确实堪称经典,要不,怎能被知青博物馆选中参展呢!

第二件是请她帮忙修改节目的事。我写过一篇《在北大荒过春节》,里面提到1971年大年初一晚上,连里召开联欢会,我参加机务排表演的《送对联》受到大家的好评,因为这个节目是经过于芳、徐军培、艾梅梅这几位师大女附中的高材生精心修改的。说到找她们帮助修改节目,我开始也有些担心,尤其是艾梅梅,著名诗人艾青的女儿,肯为我这小人物帮忙吗?没想到人家不仅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改得很好!为此,我还在日记里自我检讨了一番:怎能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猜测别人呢!

第三件是我们的孩子出生在同一天(1978年6月24日致友人)。看书之后我才知道,她的儿子竟然与我的女儿是同一天出生的,只不过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北大荒。后来才知道,这一天是《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著名文章的日子,多有意义啊!如果早知道两个孩子是同一天出生的,我们之间一定会有更多的话题了。

第四件是我和她照片同框的事。在书中的几十幅照片里,只有一幅是我和她同框,即2013年10月欢迎关武回国探亲这张大合影。说起来,我们在一个连队好几年,竟然没有一起合过影,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不在一个班排。回京后的几次聚会,只是1994年聚会时我们才第一次同框,后来就阴差阳错地再也没有相见,一晃就是将近20年。直到2013年,作为欢迎关武回国探亲聚会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当我打电话邀请她参加时,才知她患有慢性肾衰,正在积极治疗治中,她还开玩笑说:“我现在是保命呢!”但仍表示一定要尽量争取参加。果然,聚会当天她早早来到会场,真的让我好感动!于是就有了我们几个早到会场者的这张小合影,也算是我们的第二次同框吧!然而谁能想到,这张大合影,竟成了我们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同框呢!仅仅过了5个月,2014年3月12日,她因患急性大面积脑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此,借用郭玲制作的一幅图片,纪念这位共和国的才女、我们的好战友艾梅梅……

2019年10月8日发表在三连知青黑土地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