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读后感

(2010-08-02 09:30:22)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宋嘉祐二年(1057年)礼部进士初试的策论题目。

苏轼同学参加了这年的考试。他以忠厚立论,援引一堆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种思想了无新意,很老套。苏轼同学只不过在前人的儒家思想上,加了些油盐酱醋,又炒了一遍“现饭”而已。

在当时那样一个积贫积弱、预示改革的时代,照理讲应是儒家思想退隐,而法家思想当道。但是,蹊跷的是,那年的皇家大考竟然出了这么一个儒家论调的题目,而且,没有标新立异的苏轼同学竟然高中。据说他本来是要考第一名的,但主考官欧阳修教授认为,天下大概只有他的学生曾巩可以写出此等满分作文,凑巧的是,曾巩同学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为避嫌疑,欧阳修等于是将苏轼同学作文的考分降为了第二(由此可见,外不避仇、内不避亲是多么地不容易)。但无疑,经这么一来,苏轼同学得第二名甚至比他得第一名更加光彩。

明明是要选拔扶世济困、能打翻身仗的新锐人才,却偏偏录取了那些附和“孔孟之道”旧论调的考生,为什么呢?这岂不是背道而驰?这看起来象一个悖论,其实特符合政治的本质。

中国历来的治国者,所宣扬的都是儒家思想,但骨子里实行的一概是法家思想,“挂羊头卖狗肉”差不多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无论多么严刑峻法,无论怎样置政敌于死地,但名义还是要好听的,脸面还是要好看的。历代的统治者,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暴君酷吏。所以,作为标榜正统价值观的皇家大考,无论出题者是多么地不情愿,他也不得不出如此之类冠冕堂皇、不合时宜的陈词滥调作考题。

从理论上来说,这题目是要考生论证该项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但其实并没得论,因为这题目一出,其中心思想也就铁定了——宽刑厚赏,不可能再有其他立论。即使有其他立论,那也是不可能得高分的,因为这涉及“政治正确”的问题。且不说主考官是欧阳修,就是王安石,他也不可能录取那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考生,即使他录取了,皇帝老儿也一定是要圈掉的。这一来是个方向性问题,虽然统治者从来就不是往那个方向走的,但广告和招牌一定得指向那个方向。二来是一个制度性问题,要求个人不能凭好恶意气用事,即使是皇帝老儿也得掂量掂量得失。

既然作文的中心思想没得异论,那么这场考试实际上就成为考生们的写作技巧比赛了。这是苏轼同学的拿手好戏,显然他要比其他考生技高一筹。区区六百言,满是引经据典,只是在用典之余,不失时机地来一下“点睛”之笔。遣词造句更是没得说,朴里透灵,工中见巧。连那些饱读诗书的硕儒考官们也被深深打动了,很有些自愧不如的意思。主考官欧阳修教授认为,苏轼同学的文章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开了一代风气。他对这小字辈是十分的赏识和佩服,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阅卷老师梅圣俞教授读了苏轼同学的作文,不但夸其有“孟轲之风”,还一时怀疑起自己的学识来。苏轼同学作文中有这么一段:“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老师没读过这个典故,但他没有怀疑是不是苏轼同学弄错了,而是认为自己书读少了,有些孤陋寡闻,竟然不知其出处。后来,苏轼同学高中后去拜见欧阳和梅老师,欧阳教授问起那典故的出处,苏轼同学没有承认是自己张冠李戴,将《礼记·文王世子》里记周公的故事嫁接到尧的头上了,而是笑着回答道:“何须出处?”他还振振有词地辩解道,就是典籍里没有这样的记载,我想尧也会那样说,那样做的!在一个言必有出处的时代,苏轼同学的这一举动可不是个小玩笑。要是换了旁人,欧阳教授会不会拍案而起怒斥,咱不知道,但肯定会有吃苍蝇的味道。到了苏轼同学这里,欧阳教授反倒觉得有几分可爱与天真,也不知道是爱屋及乌,还是“客大欺店”。正因为有了这么一出,使得苏轼同学的这篇作文更加地出彩,他这个有些“年少轻狂”举动,反倒使那些言必某某曰的知识分子羞愧和汗颜。

苏轼同学的这篇成名作不但为当时鸿儒大硕所青睐,也为后世学人所热捧。有人说,此文读起来有青铜之音。有人说,此文完全没有一般考生战战兢兢揣摩谄媚之相,而是作者早就成竹在胸,信手拈来,即使是风清月白、灵思忽至所得之文,也不过如此。不过不好意思的是,后来已非常成熟的苏轼同志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在《答李之仪书》中说,自己年轻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又因应举制策课,就写了些“妄论厉害,搀说得失”的文章,“此正制科人习气”。这其中虽然有苏轼同志客气谦虚的成分,但应该是大实话。如果我们非得固执地认为这篇作文如何表达了作者的真知灼见不可,那只能说明我们有多么地天真和善良。

苏轼同志后来的遭遇证明,他这篇名传千古的佳作,也仅是好看而已,那些对他文章欣赏得不行的人,却没有按他文章所论述的“仁可过”、“义不可过”来对待他,反而是巴不得将他置于死地而后快。这真是一个黑色的幽默,真不知苏轼同学如果有先知先觉的话,他那篇“高考作文”还会不会如此立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成功辩
后一篇:长话自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