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丧亲章第十八——2011年11月28日
(2011-11-28 11:22:28)
标签:
卜其宅从化《孝经》孝子《红楼梦》育儿 |
分类: 兰心育儿-家长读经心得 |
《孝经》丧亲章第十八
主讲人:辰妈梁小琴G5
2011.11.28.10.00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孝经》第十八章:
丧亲章第十八。
之所以先分享这章,是因为那天查老师电话问我分享哪章的时候,刚好村子里面有个老人去世。然后想到家乡的丧礼,正和《孝经》中这章讲到的很像。就说分享一下这古老的孝之礼节了。
丧亲章第十八 :
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孝经》全文十八章,前面十七章,都是讲孝子应该如何行孝的。本章为末章,讲父母过世之后,孝子如何去送终,办理丧事,祭祀。
在《纪孝行章第十》里,讲到了孝子事亲的五个方面,最后两个就是“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两个方面,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孝子爱敬父母一生,当父母过世的时候,当然很悲痛。那么,孝子在这样的时候,是怎样的表现呢?本章从六个方面讲了孝子丧亲的表现。即: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
“哭不偯”,指哭到憋气。偯,《说文》解为“哭余声”。哭不偯,就是指哭得连余声都没有了,说明非常悲痛,哭到气结。
“言不文”,文,纹,引申为修饰。古人讲究说话的艺术,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儒者说话,也要讲究文采。含蓄,委婉,温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是在父母去世期间,孝子哪里还有心思去考虑自己的话语是不是有华美的修饰之语呢?甚至说多些话,都没有心思了吧?这就是言不文。
“服美不安”,顾名思义,孝子的守丧期间,肯定不会去穿华美的衣服。古时候办丧事,是要穿丧服的,所谓披麻戴孝。这些在《礼记》中有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夏,写过一篇《孝服传》。在我的老家,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孝子孝女孝孙,在服丧期间,是要穿白色的简单粗糙的丧服的,头上也要缠着白色的丧布,长长地从背上直垂到脚后跟,腰间捆着稻草编的草绳,脚穿稻草编的草鞋。一直到过世的父亲或者母亲入土为安。有的孝子,虽然除了穿下孝服,但是为了表达哀思,自己做个黑袖套,套在素净衣服的袖子上。
“闻乐不乐”,丧期,孝子当然不会去寻欢作乐。只有那些不肖之子才会去做这样的事。《红楼梦》第六十五章,描写贾敬去世,他的儿子贾珍,侄儿贾琏,孙子贾蓉,却在停柩期间,借口守灵,去和尤二姐尤三姐厮混,这就是典型的不肖之子孙。我从初中开始看《红楼梦》,看了好多遍,可是一直只是看故事,看写作技巧,虽然听说过《红楼梦》是巨著,但是我发现不了更多的伟大之处。自从读了经典,慢慢地,能体会到其中的一些味道了。
“食旨不甘”,旨,美味。悲伤的孝子,口中当然是食不甘味的。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去呢。 这六个方面,都是孝子内心的悲痛的外在体现。
在热孝当中的孝子,因为悲痛,饭都吃不下,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身体会受损。所以圣人制订了礼法,要“三日而食”,开始吃不下饭,可以不吃,但是三日之后,为了不因此而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因此而让父母走得不安心,哀痛也要有所节制,也要用中,不能因为父母的离去而伤害自己的身体,毁了自己的本性。在抒发了悲痛之情之后,也要重新面对生活。事亲到这里告一段落了,但是其他方面的行孝,还是要继续进行的,还有其他方面的责任,要继续承担的。
譬如接下去的葬礼,和守丧三年。
古代的孝子守丧,一般是三年。但是这个三年,不是36个月,而是头尾一共三年。这些也是告诉民众,这些事亲,也是有个节制的。
礼制也不是死板的,非要每个人都守孝三年。特殊情况,是可以特殊对待的。譬如“夺情”。何谓“夺情”呢?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官员的孝亲之情,可不必弃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是不讲这些礼制的,如果有战事,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礼记正义》:“此一经,是权礼也。若值国家有事,孝子不得遵恒礼,故从权事” 这个“权”字,很重要!为什么有的人读经读成了酸儒、腐儒?就是因为没有读透这个“权”字。“权”,指的是变动,适合,与时偕行。而在育心,我们恰恰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个“权变”行得好。孝期三年,还有一种紧急情况是可以用月代年,以甚至日代年。至于孔子,是怎么认为的呢?《论语》中,有孔子和宰我的一段对话,辩论的就是三年这个期限。有兴趣的家长自己可以去查阅一下。这里就不展开了。
丧礼,读了本章,深感历史传承的源远流长。因为在我的老家,湖南的一个小山村,还保留着这样的丧礼形式: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请听我细细道来。
过世的人,首先要给他换上寿衣,(这就是本章中说到的“衣”。下同)把她举起来,放入棺材(“棺”),然后盖上被子(“衾”),在最后封棺的时候,要在棺材盖上面,再铺上一层或者几层布(“椁”)。在我们那里,椁,是由逝者的女儿准备的。把一些祭器(“簠簋”),里面装着祭品,供奉在棺材前面。孝子孝女们,捶胸顿足地哭泣(“擗踊哭泣”),最后把逝者送到山上的墓穴(“哀以送之”)。这个墓穴,是在逝者刚去世的时候,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请了专门的人士看好的风水宝地(卜其宅兆),出殡的时辰,也是看好了的。十六个或者八个壮年人,抬着棺材,非常缓慢地,一路吹吹打打,白皤翻飞,哭声一片,孝子贤孙在灵前一路磕首,一直送到选好的墓穴旁,把灵柩安放进去。同时又是一阵肝肠寸断的哭声,有的孝子甚至直往下跳。旁边的人当然死命拉住,含泪相劝:这是白喜事,你的父亲(母亲)是去了安乐世界了,你这样子,他们怎么能放心地去呢?于是,这给了孝子不少的安慰,回去更虔诚地祭祀。有宗族庙堂的,就把父母的牌位,送去那里接受后辈的香火供养,更多的人家,是供在自己家里的神龛上。神龛正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旁边就供奉着父母等过世长辈的牌位,日日上祭品,上香,拜祭一番(为之宗庙,以鬼享之)。然后,每年的清明,会有一个隆重的墓祭仪式,所有的男性后代,都去墓前祭祀过世的父母,祖先。秋天的农历七月,也是一段隆重的祭祀父母和祖先的日子。这次祭祀,是在家里祭祀。就这样,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父母在生的时候,用爱敬侍奉,过世后,用哀戚去办理丧事和祭祀,为人的本分就算是尽到了,父子之义圆满了,孝子事亲,也做到圆满了。
古老的丧亲仪式,祭祀礼仪,我就分享到这里哈。我们很多地方,都还保留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正如刚才邹老师所说,炎黄子孙祖祖辈辈,流传着经典的血液。这次育心第七届培训上,赖老师也说到了,我们的血液中,都流淌着经典的基因。只不过,有的还在沉睡,有的已经唤醒。我们的目的,就是去唤醒大家血液里的经典因子,重建我们辉煌!谢谢大家!感恩天地!感恩经典!感恩育心!感恩大家的喜欢!下周,再和大家分享《孝经》哈。
★点评人延妈周丽娟G2
(10:40:28)
尊敬的赖老师,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谢谢!我是本周日课点评,厦门育心义师周丽娟,大易网名厦门延妈。非常感谢育心经典为我们创造的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每天都能从这里吸收无穷的正能量,成长自己,丰满人生!今天梁老师为我们演绎了《孝经》最后一章——《丧亲章》。《孝经》全文十八章,前面十七章都是讲孝子应该如何行孝。本章为末章,讲父母过世之后,孝子如何送终、办理丧事及祭祀等。父母在生的时候,用爱敬侍奉;过世后,用哀戚去办理丧事和祭祀,为人的本分就算是尽到了,父子之义圆满了,孝子事亲也做到圆满了,孝子的孝道也因此而圆满。感谢梁老师的精彩讲解!通过梁老师《孝经》系列课程的精彩演绎,我们对“孝”有了全面而高度的认识。“孝”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孝顺”,不是《二十四孝》中的过度之孝,也不是为许多人不齿的“愚孝”。真正的“孝”是天道,是德之根本。它扎根于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最深处,不管你承认与否,接受与否,它都在那里,“一旦被触动,便会如一道闪电照亮我们的本性”(梁老师语)。在曾经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被当作糟粕践踏于地,孝道思想也被裹入其中。失去了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失去了孝道光芒的照耀,当今社会的道德人性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这一小群人(相对于十三亿人口而言),在明师的指引下,能先于他人得闻大道,学习以《易经》为根,包括《孝经》在内的六经为主的智慧宝典,是多么的幸运。我们通过学习经典,明心见性,首先收获的是自己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父母也会因我们的幸福而幸福。我们明白了,对父母,不仅要孝其身,更要孝其心,孝其志。我们尽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安享晚年。事父母,此为小孝;推而广之,在工作中,我们安守本职,兢兢业业,保持对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在生活里,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所遇之人与事。我们在经典学习中受益,血液中的经典因子已被唤醒,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推广的行列,希望唤醒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家庭因经典而幸福,希望社会因每个家庭的改变而和谐。爱万物,此为中孝;在经典中,我们不仅学到前人的人生智慧,更是习得天地运行之道,并努力遵循之,践行之,使之彰显,助其永存。
尊天地,此为大孝!要同时做到小孝、中孝、大孝并不困难,只要我们选对方向,坚持每天半个小时的经典诵读,只要我们注意在平常生活中一点一滴中地积累。道在生活,生活即是道,我们学好经典,掌握精髓,立身行道,自然就能实现孝道之圆满,人生之升华!
我的点评完毕,谢谢大家! 感恩天地!感恩圣贤!感恩经典!感恩一切善因缘!
★主持人从化方妈陈水金G6M0.9
(10:47:56)
谢谢辰妈的精彩分享,让我们知道孝的行为不仅包括了父母生前如何尊敬父母、供养父母,而且还包括父母去世以后,如何安葬和祭祀父母。亲人亡逝后,孝子要尽哀慼之情,要遵守三日而食,丧不过三年的礼法。这些礼法既能表达丧亲之哀,也体现了不以死伤生,丧而有终的精神,不过这种精神到了我们这一代,大多简化或者没了,可悲乎。而孝子应做的事情还有入敛、供祭、哭送、卜墓、落葬、入宗庙和春秋祭祀,只有做好这一切事情,才算是尽到了生者的责任,对于亲人,活着时要爱敬,亡逝后要哀戚,人的立身之道、死生之理尽在于此,短短数十字,道出孝的深层意义,让我们怎能不为圣贤的智慧所折服,所敬佩,让我们好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秉承中华传统美德。我有个朋友是珠海某老人院的志愿者,她每周都会去老人院陪那些老人家,回来后,总会有很多感慨,让我触动很大,也许有些老人家被送往老人院,有部分原因也许是自身造成,但是身为儿女,如果就这样把老人送到老人院而不闻不问,则无论父母当初多么不慈,儿女尤为不孝也。人到老年,就如同小孩一样,他们经常会手捧着一张全家福,来来回回跟你说上百遍当初的幸福,说者喜悦,闻者落泪,其实长者的要求很简单的,一家团圆,其乐融融,多多关心他们,莫要等子欲养而亲不在时而后悔啊。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各位的聆听。
====================================================================
至要莫如教子,至乐莫如读书!----经典教育,让孩子内心强大的教育!http://yuxin.leijifa.com/?u=j1195 教育孩子从这里开始了解!21天改变孩子一生。育心经典欢迎您!给您制订读经计划,引导您进入育心学习成长平台,读经路上携手同进!愿育心开启您的经典人生!
育心家庭教育国学群:100795429(敲门:读经)